你如此之"丧,我无比钟爱

1988年诞生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赛璐璐胶片,单镜头摄影,黑白场景, 无声,不到3秒钟的时长却仿佛跨越了N个世纪,就此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而动画的出现,则要等到十多年后了,一个叫麦奎恩的美国人在前人前仆后继所打下的根基上,创造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虽然形式很笨拙,画面也很粗糙,但在那个百无聊赖的年代,却堪称惊奇之物。
动画的诞生比电影晚,却不妨碍它成为更美妙的载体,解放人们不设限的想象力。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动画是拍给幼稚小孩看的,电影才属于成人,这样以偏概全的想法未免太“白垩纪”了,事实上80年代的《辛普森一家》也好,近年来火爆全球的《马男波杰克》也罢,都在颠覆动画的既定格式和目标受众,它们表面看起来很儿童化,内里却是不折不扣的成人现实童话。

只是有些真理和真相,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更容易消化;同时也给足了张力和距离去做文章,用动画世界隐喻现实社会,拍的人过瘾,看的人舒服,懂的人也乐在其中。即使是很激烈的观点,很剑走偏锋的角度,动画人物也会让这些立场瞬间变得魔幻,仿佛一针致幻剂,很久以后醒过来,才看透它要传达的残酷核心。

下面这些动画,画法迥异,风格更是不尽相同,但却部部直击人心。想起香港作词人黄伟文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所谓品味,有很多要遵守的原则,好,只有一套标准”,时尚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对动画的审美也是这样:好动画一定要集齐真善美,要正能量,要歌颂美好的事物。
可是明明,没有人是完美的啊!我们懒惰,自私,爱迟到,想当咸鱼,努力过却害怕没有得到想要的...这样的阴暗面一直以来被主流的好动画隔绝,或是选择性忽略。好在,仍有动画逆潮流而上,选择坦诚面对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没有B面,A面再动听,这样的唱片也是残缺的。

《辛普森一家》是美国黄金时段最长寿的情景喜剧兼动画,难以置信,从1989年到2018,它还在持续播出,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看它长大的孩子,现在基本都已为人父母了,生命轮回着,而《辛普森一家》里的人物,却像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空,不会长大,也不会衰老,这样的“时差”令人伤感。

辛普森一家的灵魂人物马特·格劳宁(Matt Groening )曾解释过创作的初衷:“想让观众在主流电视垃圾以外,能有其他选择。”

这部以黄皮肤大眼睛长相怪萌的人物为主的动画一经播出,就创下极高收视,前面9季是整部剧集的精华和巅峰,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辛普森一家》不可避免地受到灵感枯竭、梗玩来玩去都是那套的质疑,但它也不是一劳永逸地停下创新脚步,仍会根据世界时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与时俱进。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小镇“春田镇”,男主霍默·辛普森是个秃头、啤酒肚的中年男人,在核能厂当安全员,他在事业上无欲无求,没什么野心,最大的快乐就是下班后陷在沙发里边吃零食边看电视,每当碰到不顺心的事,就来一句自创的感叹语“D’oh!”(后来还被收录进牛津英文词典);
他的老婆玛姬则像个保姆一般料理着整个家庭,任劳任怨,包容霍默的一切坏习惯,她说过最动人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对想要竞争总统的丈夫说“亲爱的,只要你能保证油箱里总是满油我就很高兴了”。

她们有三个孩子,儿子巴特调皮捣蛋,喜欢恶作剧;大女儿丽萨则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善解人意的她跟妈妈一样,总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小女儿玛吉永远叼着奶嘴,却会不经意间流露杀手本性(床底有一把猎枪)。
这一家人没有神通广大的技能,平凡得如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也正是靠着接地气,让辛普森征服了口味挑剔的美国人,在时光洪流中屹立不倒。
在他们身上,有着美国人最看重的家庭观念,无论是谁闯了祸,辛普森一家永远会站在一起,共渡难关,这让经历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911伤痛的人们心理受到极大慰藉。

值得一提的是,曾为剧中Troy McClure一角配音的加拿大喜剧演员Phil Hartman在90年代惨遭吸毒妻子枪杀,年仅40岁,令人不胜唏嘘。
Troy McClure在《辛普森一家》里的设定是广告主持人,原本是70年代的大明星,却因为爱上一条鱼被舆论狂踩,就此一蹶不振。
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剧情很荒谬,但这就是《辛普森一家》,温馨疗愈之余,总会有很多古怪的情节和人物来丰富主线,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它给出了最佳诠释,并总能在结尾处回归原点,让一切显得水到渠成。

他有一个破碎的童年,还记得剧中无数次闪回的镜头:小马男穿着海军服跪坐在地毯上,目不转睛盯着电视上一次次创造奇迹的红色骄马,耳旁是酗酒成性的母亲摔瓶砸罐的高分贝噪音。长大后,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却迷失在成名的万花筒里,跌落悬崖自暴自弃。

印象很深的是每一集的开头,身着黑西装的马男波杰克掉进一望无际的泳池,沉重,无力,配上重低音构成的鼓点,有种窒息之感。

这也暗示《马男波杰克》不是传统意义上合家欢的动画片,它孤独,迷惘,丧,像一口不断下沉的钟,计算着流逝的年龄,宣告人生的死亡和失败,让人想起《梅尔罗斯》中的本尼康伯巴奇,再怎么挣扎都逃脱不出生命的死循环,有些事已成既定事实,任凭你抵死反抗,都是输的。
这也是《马男波杰克》的勇敢,它击碎美梦和一切漂亮话,将人性最丑陋无助的一面摊开给你看,虽然一开始就像吉他扫弦构成的音墙那样,带给你厚重的失真感,只是一旦沉浸,你便会爱上这样的真诚。或许我们都该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自欺欺人过着每一天。

《南方公园》绝对是我看过最怪咖的动画片之一,全剧充斥着暴力场景和粗俗脏字,和昆丁塔伦蒂诺的电影有得一拼,只能用“少儿不宜”来形容。当然了,虽然表现形式很限制级,内容却十分严肃和高级。
看过之后不但不觉得肮脏,反倒觉得悲哀:你以为能够拯救一切的宗教原来是谎言,而你以为能够信任和依赖的人原来也和自己一样,自私利己。《南方公园》不给你虚假的希望,所以赋予了那些小屁孩瞎搞、胡说八道的权力,让它们揭穿社会的假面具。

譬如在其中一集里,圣母玛利亚雕像的隐私部位疯狂冒血,这被解读成神迹降临,引来了疯狂膜拜的群众,甚至连一向高高在上的教皇也前来沾圣光;

再譬如主角Stan(斯坦)的老爹渴望变成一只海豚,结果他去到医院终于达成愿望,却反而引来了老婆一通说教和鄙视....
你会发现在这疯狂的想象力背后,是对现实不加掩饰的讽刺,它比《皇帝的新衣》更进一步,不仅揭露,还往伤口上狂撒盐,而它无节制的调侃,连达官显贵也不放过,这一点倒是非常符合美国的民主特质。

创造《南方公园》的是特雷·帕克和麦特·斯通,而剧集的灵感来源正是特雷的故乡科罗拉多州,他在那里出生和长大。和《南方公园》里神经质的四个主角小孩一样,两位主创也是那种不走寻常路的人,尽管出身学院,但《南方公园》却是彻底的反学院,既激进又不拘小节,完全不能用正常逻辑去代入,否则你肯定会一头雾水,外加狂骂三字经!

除了以上这三部动画,近年来还有诸如《瑞克和莫蒂》以及《纽约屁民》这样画风奇特的高质量佳作,可以说这是动画最黄金的年代。

如今,连一向主打低幼市场的迪士尼都开始模仿皮克斯的成人向,不知道是观众的动画认知力要求提高了,还是现实太苦涩,唯有以动画为糖衣,才能让枯燥的人生哲理得以吸收。随着欧美动画制作公司将动画制作过程分解和外包,我想动画和真人电影的结合一定会是未来趋势,这也是中国动画的优势。
Ps: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火星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