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剧《生如夏花》——朱丽叶·比诺什致敬香颂女王芭芭拉
朱丽叶·比诺什要来北京开音乐会,消息一传出便引发了关注。
对于看VCD成长起来的那一代电影青年,朱丽叶·比诺什当年就是文艺片女神。不过,每位女演员终将面临类似的困境,随着年龄的增加,所获得的机会与片约大幅下降。虽然影响力不比当年,特别对年轻一代,但对于那些曾经被她的电影形象所打动的人,白月光仍在心头的某个角落。
这并非她第一次来京演出,大约十年前她和阿库·汉姆(Akram Khan)合作的舞蹈作品在天桥剧场上演,不过那时并没有信心去看,因为想象不出她跳舞的样子。虽然这次也不确定她是否能唱得很好,不过一来演唱也是言语的表达,二来现在年纪大了,好像对失望也不那么在乎了。
开场后,她由黑暗中走出,没有多余的矫饰和舞台效果,直接用歌声开始讲叙所要致敬的香颂女王芭芭拉的人生,也是她的人生,或者是每一位女性的人生。芭芭拉是法国战后香颂的代表性人物,作品旋律简单朴实,很大程度在于文字的内容。内容是什么呢,无非La Vie, l'Amour和La Mort,作品里面有她的回忆,她的童年,她的爱情,欣喜与失落,还有对死亡的看法……
让人意外的是比诺什唱得那么好,扎实的中音区,为叙事开展提供扎实的支撑,音色温暖,节奏和语气的把握妥帖。没有花哨的处理和过多的戏剧效果,该说的该表达的都在字里行间,叙述如涓涓细流,情绪自然外露,很容易就把听众带进歌声中的世界。文森特·勒德姆的琴声丰富,与比诺什相对朴实的演唱,互为补充。
当然,这一切有赖于优秀的翻译才能成立,香颂关于生活的诗意与哲理都落在文本上,这点演出的组织得还是做得不错,虽然字幕的放映或许不是剧场的每个位置都能看清。
这场演出放在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是个不错的选择,场地不大不小,秩序井然。灯光整体晦暗,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下,没有人随意走动,没有手机拍照(虽然偶尔有坠地的声响),甚至没有掌声打断演出的连贯性。全场观众耐下心来安安静静地感受舞台,这种感觉正好,一时想不起上一次在国内遇到这样的现场是什么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