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永动机是搞不出来的 | 18年8月读书
八月就是八月。当我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却再也不会分享亲密的时刻,那就意味着一段关系结束了,这种关系可以是爱,可以是友谊,可以是一种生活。

1。李祤云《千年敬祈》
从一个短篇小说开始吧。在《译林》第四期杂志上,我读到了李祤云的短篇小说《千年敬祈》。一个中国父亲——他说自己是个火箭专家——去美国探望离婚的女儿。
无论父亲怎样表现,做好吃的菜,都难以让女儿开口说更多。父亲觉得,女儿应该从离婚中走出去,一个被抛弃的女人,需要去寻找更多的幸福。女儿告诉他,她不是被抛弃的,是她有了情人,因为这个才离婚的。为什么?父亲很恼怒,为女儿的不忠。

女儿告诉父亲,我们的问题是我从来没有向丈夫说更多的话,我习惯安静,他总以为我对他隐瞒了什么。根本的是,她不善于用汉语表达感情。一段这样的话,是小说全部的秘密,也是小说家的洞见。
爸爸,如果你在一种语言中长大,但却从来不用它表达感情,你会发现更容易掌握一门新的语言,用这种语言你会说得更多,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新的人。
小说中的父亲也曾经遭遇了婚姻困境,但从来不说,如此她的女儿不说。是的,内敛的汉语在口语中,并不太善于表达情感,比如我爱你,这三个字,也许远远没有你用英文说得流畅和自然,更不会成为日常表达,不信你试试,当你说我爱你的时候,似乎总有一种仪式感。如果我们有幸成长于一个善于表达情感的家庭,如果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会日常地说着我爱你,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
意外在于,当一个人获得了自由表达情感的语言时,他就会成为一个新人。这就是为什么当你遇见一个人,总有说不完的话时,那便是知己,你自己也变得更新了。当我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却再也不会分享亲密的时刻,那就意味着一段关系结束了,这种关系可以是爱,可以是友谊,可以是一种生活。
2。李敬泽《会饮记》
这本书里有一个教科书般的句子。写一个姑娘,长腿,从北京伸到布拉格。真是极妖娆的句子,神来之笔。
如果李敬泽不写评论文章,他大概早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体,一种融合小说、随笔、评论的文体,可以从现实的某个场景,借助一本书、一个人,乃至一个空镜头,进入历史情境,看古人悲春伤秋,又在瞬间回到现实。由此及彼,由彼再生发,不断联想,是李敬泽笔法的特征,所谓行文的自由。

挣脱得束缚,得一片自由,这是写作者的梦想,也是叙事作品的高处。这样的叙事,对阅读者有要求的。即便进入得去,也未必出得来。
这部会饮记,给我的一个感受,便是矛盾二字。于一个有才华的人而言,是全心全力为公做事,还是顾着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是做一个精致的肺,换得众人口里的新鲜空气,还是作为众人中的一人,只为个人一口清新的空气?
3。波拉尼奥《智利之夜》
如果你觉得波拉尼奥的《2666》太长,这本书篇幅合适,一定要留意里面的鞋匠,鞋匠,鞋匠……好吧,我就记住了里头的鞋匠。
看了大部分博拉尼奥的书,我依然谈不来他,更不可能洋洋洒洒写长文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解读。对我来说,博拉尼奥粗杂蔓延,犹如深海。我能靠近和体味的是他的细节,就像这本书中鞋匠,赚了很多钱,就梦想着建造一个英雄公园,将所有的人类英雄全部雕琢在山上,为此他付出了一生,因为国王答应过他给资助,但很快就忘掉了。
可以将鞋匠理解为一种隐喻,但博拉尼奥的本事在于,将历史时间和现实事件,还有走马灯般的人物,统统揽入小说中来,以奇妙的手法——找不到别的人来形容——进行置换描述,置换以及缩写的能力,尽管有时候他的文笔显得粗放,完全不妨碍展示他的天赋能力。
4。[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一本很欢乐的传记。达·芬奇曾经痴迷于研发大炮,设计战车,还研制永动机,搞了一阵子后,写过长达28页的研究笔记,最后达芬奇总结说:永动机是搞不出来的。
令人惊奇的是,达·芬奇一生写了7200页笔记,这些笔记很像今日的手账,有图画,有公式,有设计,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对了,他还写过段子、谜语和小说……是的,就是小说。
这本书的核心线索是创造力和好奇心,达芬奇真是一个绝对的好奇宝宝,就没有他不感兴趣的,所以这家伙也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少有作品是全部完成的,他时不时地宣称要写一本专著,譬如他想写一本数学著作《论形状变换,即无须增减材料的形体转换》,像其他著作一样,止步于精彩的笔记而已。还有他想写一本《几何游戏》,笔记中写满了内容,结果依旧石沉大海。
达芬奇对数学感兴趣,因为他认为存在一个最优雅的比例,相当于黄金分割点。虽然他的空间想象能力杰出,但算数一般,他计算4092乘以2的结果是8092,没错,他忘记进位了。
5、毛尖《一寸灰》
很多人喜欢毛尖,在于她的简洁和洞见,喜欢她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清晰,富有烟火气息。她的态度直接,不弯弯绕绕,同时又富有情趣。
毛尖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就像电视剧和电影播出之后,据说导演们都在等待毛尖老师的评论文章,颇为战战兢兢,多半是难以舒怀的。

这本书中,我喜欢毛尖谈论亨利·詹姆斯的《阿斯彭文稿》时,呈现出来的叙事交错链接的本领,以及由此生发出难以言说的情感。关于亨利·詹姆斯的“没有心”,世人还能说出更多么?我同样喜欢“我们有时间变老”这一篇,关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戏中出现多次的“我不知道”,以及幸运儿的长篇废话,注定了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有时间变老,并像幸运儿一样,得到历史的注视么?我不知道。
6、那多《十九年间谋杀小叙》
一本类型小说,作者那多从某个案子获得了灵感。一个人犯罪,幽暗的内心是有缘故的,那就是被辜负,被欺骗,被厚此薄彼过。这本书里的杀人案件,看得人毛骨悚然,也匪夷所思。
为什么说一个犯罪小说家或者悬疑小说家都是特别有生命力的人,因为你得面对那些匪夷所思的案件,那些案件太残酷,当我们现在重新回到小说本身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解释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小说家怎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的,怎么把这些幽暗的匪夷所思的东西放在小说家这儿洗干净,洗干净以后再交给读者。
人性幽暗如深渊,真不能凝望。那些匪夷所思的罪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7、黄德海《诗经消息》
有些书是难读的,比如这本《诗经消息》,没有给你一个轻易入口的机会,而是温和地等待一个理想读者,即同样在思考这些问题的人。这样的写作不是为了所谓大众,相反,它的读者只能是一部分人,一部分有了足够储备和洞见的人,愿意为了一些看似无用的观念进行摸索和辩驳。

从诗到诗经,为何历经几千年的解释,诗中被理解为中间有大义?这本书我读得不太通透,作者所提到的很多知识我缺乏了解,也就变得艰难。这大概就是有难度的写作,对应着与难度的阅读。
这本书的装帧我很喜欢,布面的质感,蓝色的纯朴,用心良苦。
8。德拉菲尔德的《乡间夫人日记》
因为写文章,重新读了一遍E.M.德拉菲尔德的《乡间夫人日记》。先生问她,你感冒还没好么?脸色这么差?实际上,感冒两周前就已经好了。夫人心情陡然不好,她觉得必须买一顶新帽子,不然没法平复。
可银行账户透支了,夫人决定典当婆婆送给她的戒指,熟悉的典当老板说,好嘞,夫人,您这次打算写谁的名字呢?夫人拿到钱后,去试帽子,发现头发不行啊,乱糟糟的,得先烫个头发。在发廊小哥的忽悠下,夫人就烫了个红木家具的颜色。
忍俊不禁,英国人的幽默真是风趣又深沉,冷风嗖嗖,生命不止,自黑不熄。想及我写的那些义正严词,颇为惆怅。
9。李伟长《珀金斯的帽子》
八月我自己出了一本新书,以往的一些阅读随笔和评论文章,取名为《珀金斯的帽子》,收在“述而批评丛书”中。
“他总是戴着帽子, 一顶七号大的灰色浅顶软呢帽, 哪怕在办公室一个人看稿时也戴着。”
这是我读天才编辑麦克斯韦尔·珀金斯写下的句子。这个帽子细节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就成了现在的书名。在电影《天才捕手》中,科林·费尔斯扮演的珀金斯,时刻戴着一顶帽子,我有点强迫症似地想确认那是不是七号大的。

珀金斯的帽子,作为一个来自生活的被文本和电影固化之后的细节,在我心里变成一种象征,孤独的,退后的,却又是坚定的象征。从生活的真实到文本的真实,中间就隔着珀金斯的这顶帽子。发现才华,帮他人辨认出自我,变得更好,不求回报,全身心投入,做个默默无闻的无名氏,却也乐在其中,这是珀金斯的理想生活。理想的批评写作也该是这样,发现一部分才华,与之对话,然后让自己变得清晰,平心静气地接受所有可能的不如意。从个人的生活来说,珀金斯也需要这一顶帽子,让自己藏起来。

这么关心帕金斯的帽子,和我个人的文学观有关。在珀金斯的身上,我看到了“忠于”,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判断,忠于自己的梦,忠于友情,也忠于热情,以及忠于这份忠于可能导致的失去与错过,作为一个文学编辑,珀金斯就主动“错过”了福克纳。最终忠于自己的局限,努力完成清晰的也清醒的自我认知。在他那顶极有标示性的帽子上,我也感受到了另外的东西,那就是独立于外界的一部分自己,作为孤独个体的外在兴趣,甚至是嗜好,完全自足的于他人无害的东西。
就是这样,晚来记。
近期文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