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意志》读书笔记(3)1886年初至1886年春及1886年夏至1887年秋
1,关于面具问题。“我心中一种近乎本能般的信念是,人说话时必定会撒谎,而在他写作时更是如此”。司汤达:《拿破仑传》,前言,第XV页
2,“最伟大者不能要求到爱戴”
3,那是春天季节,万木生机盎然。
4,在“婚姻”一词上……毋宁说,在于颁发给两个人的社会许可证,允许两人从对方获得性欲满足,但不言而喻,前提是他们心目中要想到社会利益……可我们不能把爱情这个字眼滥用在这上面
5,尼采是否认为,当道德不存在之时,也是人性完善之时,没有善恶之分,因为不存在恶?
6,谁唱着歌曲,他就会使一个享有尊严的人获得尊严,这个人是自由精神中最自由者,他使整个天空重又明亮,使全部海洋汹涌澎湃。
1,心理学上的“健康”指标来自于何处?科学?(自己的思考)
2,一切因果性在心理上都归于对意图的信仰:恰恰某种意图的作用是不可证明的。(对法律的疑问)
3,什么是“认识”?把某种陌生的东西归结为某种已知的、熟悉的东西。
寻找规律乃是认识者的第一本能……对不可计算之物的恐惧乃是科学的隐含本能。
“说明”,也就是指明一个发生事件的规则。
信仰规律的善良意志促使科学取得胜利(特别是在民主时代里)
4,基本问题:透视是否属于本质?
5,现象的更替,更准确地来描述,是不能给出过程的本质的。
6,科学准备了一种自主的无知,一种感觉,即:“认识”根本不会发生,梦想认识发生乃是一种傲慢自大,更有甚者,我们丝毫没有留下什么概念,哪怕只是把“认识”当作一种可能性来承认
7,“凡可证明的东西就是真实的”。这是一种对”真实“概念的任意规定,这种规定是不可证明的!
根据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推理方式而被归结于普遍得到承认的真理的东西,就是”真实的“。这意思也就是:所谓“凡可证明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已经预先设定了给定的真理——
8,所以,“存在者”就被我们把握为对我们起作用的东西之中、通过其作用证明自己的东西。——所谓“不现实的”、“假象的”,或许是那种不能产生作用,但表面看起来产生作用的东西。
现在,如果对事物的所有理解都是错误的,那就可以得出,事物对我们的所有影响都是根据一种错误的因果关系而被感觉和解释的:质言之,我们是根据谬误来测量价值与非价值、利与害的,与我们有某种相关性的世界是虚假的。
9,微风清冷而纯粹地吹拂
——我想要
白昼泛着悲伤
傍晚,你勇敢的心疑惑而疲惫地观望
火焰带着苍白的肚皮,它的脖子贪婪地伸向纯净的高空
10,理性思维乃是一种根据我们不能摆脱的模式进行的阐释。
11,自愿离弃、沉着冷静、对事物与偶然事件亲切随和,对细微至极的健康阳光感恩不尽,承受痛苦如同承受一个规则、一种条件,如同承受某种自我意愿之物,并且随着狡诈的强制性、为了我们的目的而加以利用、进行探问——
12,亲自去体验一下那种状态,即所有这些个别的被人们称为哲学或者“宗教”的世界透视角度赖以形成的那种状态
13,人们一定要以身体和心灵去体验那些伟大的问题
14,每个伟大的问题都是一种征兆
15,民众需要那些给他们作出好榜样的人:而且又根据自身以及他们必须靠自己来克服的一切,他们为自己的最高级的人的种类赢得了一种标准。(即榜样不能帮我们解决切确问题?)
16,民众要求一位哲学家不撒谎:因为民众相信,惟有真诚者才能认识真理。同样地,哲学家得毫无肉欲地生活,断了俗念
17,才智卓越的人能感觉到感性事物的魅力和魔力……感官的力量和强力——这是一个发育良好的、完整的人身上最本质性的东西:首先必须有杰出的“动物”——要不然,一切“人化”有何意思呢?
18,我们的认识局限于对量的确定……质对我们而言的透视性真理;并不是一种“自在”……我们也把与我们的生存可能性相关涉的大小关系当作质来感觉。
19,我的生存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于:我作为彻底的哲学家更彻底地必需的一切自由——摆脱职业、女人、小孩、朋友、社会、祖国、家乡、信仰,差不多也要摆脱爱和恨——
20,“这个年轻的犹太人,既温柔又可怕,既敏感又专横,既幼稚又深刻,充满了一种崇高道德的无私热忱和一种高尚人格的炽烈”。(《福音书》勒南)
21,因为连我们有时也需要一片绿洲,一片人的绿洲,在那里人们会遗忘,会信赖,会安然入睡,会重新梦想,会重新热爱,会重新成就“人性”……
22,北极乐土居民,又音译为许佩伯雷人,希腊神话和传说中一个居住在雪地、长生永福的民族。——译注
23,道德和德性是不同的吗?(自己的疑惑)
24,在伟人身上,生命的特殊性质、不公、谎言、剥削也最大。但只要他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的本质就被最佳地误解了,就被阐释为善了。
25,强化与改善之间的对抗
26,连续性也只不过是描写
27,所有伟人皆恶人
28,快感乃是在轻微的阻力上引发的权利感:因为在全部有机体中都持续地存在着对无数障碍的克服——这种胜利感作为总体感而得到意识,作为快乐、自由
29,能量守恒定律要求永恒轮回
30,模糊性乃是意识观点的一个结果,未必是某种为“模糊之物”所固有的东西。
31,道德作为种属的幻想,为的是驱使个体为未来牺牲自己:表面上承认他本身具有一种无限的价值,使得他以这种自身意识去压制、遏制自己天性的其他方面,难以对自身感到满足。
32,无论是关于“统一必不可少”的道德,关于灵魂得救的道德,还是关于不朽的道德:都是一种手段,一种使人有可能达到巨大的自我抑制的手段(通过一种巨大的恐惧情绪:::形形色色的困厄,认识通过它们的培育而成形的:困厄教人劳动、思考、克制自己
33,人们不应该虚构虚假的人物,例如,不该说“自然是残酷无情的”。要径直认识到:并不存在这样一种负有责任的中心人物,放轻松些吧!
34,什么是被动的?抵抗和反应。
什么是主动的?向权力伸展
35,必需的并不是对人类的“道德教育”,而是关于谬误的强制训练,因为“真理”令人厌恶,生命令人扫兴,假如人还没有无可逃得被推入自己的轨道中,并且以一种悲剧性的骄傲承担起他诚实可靠的见识。
36,行动的准确性就在于与那种有远见的、并且常常不确定地下判断的预防心理的对抗:后者是受更深的本能引导的。
37,总而言之:道德乃是反对实践的和理论的虚无主义的一大手段
38,另一方面,它们似乎正是维系价值的东西,我们就是为了它们而经受生活的。
39,在我们欧洲,生命不再是那样不确定、偶然、荒唐……我们忍受这个对这种价值的巨大减低,我们可以承认大量荒唐和偶然:人已经取得的权力现在允许一种对培育手段对削减,而这其中,道德的阐释曾是最强大的培育手段。
40,人们受到愚弄,但又没有力量不让自己受愚弄。
此在,如其所是的此在,没有意义和目标,但无可避免地轮回着,没有一个直抵虚无的结局:永恒轮回。
此乃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式:虚无轮回
我们否定最终目标
41,关键或许就在于:人们带着欢悦把自身的这种基本特征当作好的、富有价值的。
42,因为道德赋予每个人一种无限的价值,一种形而上学的价值,并且把它列入一种与世俗权力和等级制度不相配的秩序之中:道德教人顺从、谦恭等等。(即:世俗权力与等级制是存在的,但是又用道德来教人顺从)
43,失败者的这样一种自我摧毁的征兆就是:自我解剖、中毒、迷醉、浪漫主义。
44,虚无主义,乃是失败者不再有任何慰藉的征兆。
45,通过哲学见解的长期政治,直到对哲学的无望怀疑,造成了某种精神上的困乏。
46,最不健康的人的种类就是这种虚无主义的基础:他们会把对永恒轮回的信仰感受为一种诅咒。
47,谁将证明自己是其中的最强大者?是最平凡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不需要任何极端的信条,他们不仅承认、而且也热爱相当一部分偶然、荒唐,他们可能大大降低人类的价值,以此来设想人类……这些人,他们确信自己的权力,并且以有意识的骄傲来表现人类已经获得的力量。
48,冷漠、嘲讽、残暴——智慧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它是一位女性,永远只爱武士。
49,惟有在契约处才会有法律……一种权力平衡状态。这其中就隐含着所有“善良意志”的萌芽。
50,为了让一个人超越于人类之上,对于所有其他人而言则代价太大了。——孟德斯鸠
51,“理解”并不是最高力量的标志。
52,“我爱权力,不过我爱的是艺术家身上的权力……我爱它,犹如一个音乐家爱他的小提琴,我爱它,为的是从中拉出声音、和弦、乐声”。——拿破仑(尼采是否赞成这种权力,抑或说等级制)
53,梅尼普讽刺文体
54,在这样一种发自最内在心灵的呼唤之后听不到回答的声音,这是一种可怕的体验,最坚强的人都可能毁于这种体验:它把我从所有于活生生的人的联系中提了出来。
55,相对虚弱、柔嫩、平庸的人们不得不结成同当,反对那种生命和力量的光辉。
56,“价值”信赖于行为者的伴随性快感。
57,基本错误:把目标投向群盲而不是投向个体!群盲是手段,仅此而已!然而到现在,人们试图把群盲当作个体来理解,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比个人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