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径思考——《创新的扩散》(2)
“社群传播的思考”一文是《创新的扩散》一书的第一部分读后感,已经能够覆盖全书80%以上的核心内容,本部分读后感作为第二部分补充和总结。
1. 研究-发展-商业化
商业化存在三个周期“基础技术周期-技术应用周期-商业模式周期”。产品化是技术创新的可视化过程,使得创新容易被用户大众接受;商业化是技术创新在用户大众中的扩散过程,二者的前提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科学研究,二是社会实践。前者是创新由量变积累至质变的“无中生有”的爆发过程;后者是已有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的发展过程。
纵观美国的技术商业化过程是先有基于科学研究的技术创新积累,而后通过技术转让实现技术商业化的过程,所以美国的技术商业化的进程有科学研究和商业实践两种创新源动力。
而中国的技术创新多依赖于商业实践创新而非科学研究创新,从周期性角度讲是跳过基础技术创新而直接向技术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冒进”政策,这跟中国的“产学研一体化”政策不无关联。所以中国的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动力多来自于实践创新,缺少了科学研究创新也就缺少发展的持续性,如果还有下一个技术周期的话,起点同样不会在中国。(表象是产学研一体化政策下的横向课题的发展、中国技术商业环境中对海归人才的依赖)

2. 为什么社群的形态有利于营销?
KAP鸿沟,即知识-K、肯定-A和采纳-P,基于大众传播渠道所传递的信息是创新本身,容易被大众肯定但很难被采纳,表现是较低的用户转化率;基于人际沟通渠道所传递的信息是对创新的评价,因情感认同而容易被用户采纳,所以口碑传播容易形成病毒式扩散。因此,大众传播渠道更适合宣传认知,而人机沟通渠道更适合营销转化。
社群形态从两方面加速创新的采纳,信息的传递方在社群内部承载的是创新的评价信息而非创新本身,更贴近用户的情感诉求,借助人际沟通渠道容易形成口碑传播;信息的接收方在社群内部因社群的内部趋同属性而对该领域的信息有主动索取的需求,双方互动下便会加快创新的采纳。除了社群形态本身属性决定信息的加速传播以外,还可以采取认为方式加速信息在社群中被采纳的过程,主要包括:增强相对优势的可见性、可传播性(例如拼团等价格推广是低端方式、诉求匹配的可见性是高端方式),采取激励制度(前期的正向激励和后期的反向激励)。【微信群适合低端的可见性和反向激励;公众号适合高端的可见性和正向激励】
那么以“社群”为商业模式的企业如何避免成为中心化平台呢?退居控制人的地位而成为信息流传递的看守人。【关于去中心化为什么是有效的见上一篇文章分析】
3. 臭鼬工厂
臭鼬工厂是大型机构内具有颠覆性的小单位,比如苹果为mac研发成立的创新小组和阿里为支付宝研发成立的创新小组等。思考的点是:国内的BAT巨头的经营目标是维持企业的发展和稳定,那么研发组织的教条主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创新企业均有可能在某一细分领域成为BAT的臭鼬工厂,所以即使在技术研发的角度来讲,也不应该惧怕BAT巨头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