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
明朝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百年,却出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臣,神机妙算刘伯温自是不必说了,于谦(写《石灰吟》的那位,不是抽烟喝酒烫头的那位)、解缙、张居正、严嵩、海瑞、刘瑾、魏忠贤······也都是反反复复的被电视剧演绎,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职业值得我们了解一下,那就是和尚。
说起和尚哪朝哪代都有,但是明朝有两个半和尚比较特殊,先说两个和尚之中的第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洪武皇帝朱重八,被逼无奈参加义军造反之前是和尚,虽然后来当了皇帝,但之前可是货真价实的和尚,所以我们算他是一个和尚;再说那半个,就是朱元璋的孙建文帝朱允炆,都说燕军攻进皇宫之后,建文帝扮做和尚从密道逃走,朱棣派人找了几十年,但终究没有确凿证据,所以我们算他半个。我们要说的另外一个和尚,就是送给燕王朱棣一顶“白帽子”的和尚道衍,后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其实历朝历代的名臣之所以成为名臣,原因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属于“能臣”,这个“能臣”只是参考他们的能力,并不关乎他们的善恶忠奸,这些人都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根据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治世之臣、乱世之臣、救世之臣。所谓治世之臣,大多是饱读圣贤之书,行仁者之道,能够很好的处理政务,开创太平盛世,这种人比较常见,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几个,最有名的就是唐朝的姚崇、宋璟;第二种乱世之臣,就比较少见了,乱世之臣并不等同于奸臣,他们的破坏力更大,比如安禄山,好好的大唐盛世被他折腾的奄奄一息,这种人精通的不是什么安邦定国之术,而是权谋诡诈之学,而且基本不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因为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对社会的阴暗面有着清楚的认识,所以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能发挥出巨大的破坏力;第三种救世之臣就更为少见,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也就出现了那么几个,比如张居正,他们既学习孔孟之道,也精通权谋诡计,可以凭一己之力给一个王朝续命,这种续命并不是单纯的指军事,还包括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所以能称之为救世之臣的少之又少。
而道衍,就是典型的乱世之臣。
道衍又叫姚广孝,家里世代行医,按说家里条件不错,从小也是饱读诗书,并且擅长吟诗作画,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但是道衍和尚平时并不在庙里诵经念佛,而是广交名士,像杨基、宋濂都和他关系不错,虽然和这些大儒关系很好,但他也不学儒家经典,虽然和尚学这个也没用,更奇怪的是,道衍身为一个和尚,却拜一个道士为师。这个道士叫席应真,同样也是不务正业,虽说是个道士,每天也不炼丹打坐,却精通阴阳术数之学,道衍跟他学的就是这阴阳术数。
说起阴阳术数,它包括占卜、天文、地理、权谋、兵法、数学等门类,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候也有一席之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一家独大,经过千百年发展,儒家成为封建帝王推崇的正统,阴阳术数就被看作旁门左道,为君子所不齿,但其实阴阳术数是前人总结的科学规律和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度理解分析总结,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问。
一般学习阴阳学的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人君子,但都是胸怀大志希望能做一番事业的人,道衍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从他早年的两件事中就能够体现出来,第一件是他早年曾游览嵩山寺的时候,相士袁珙对他道:“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姚广孝大喜。第二件事是洪武年间,朱元璋下旨让精通儒家经典的僧人进京应试,道衍考的怎么样不知道,反正没给官坐,只是赐给了衣物,在经过北固山的时候,道衍作了一首诗,“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的僧人宗泐听后,道:“这岂是佛家弟子说的话!”姚广孝笑而不语。
道衍和朱棣第一次见面,是在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道衍看到燕王后就对他说想要追随他,并有一顶白帽子相赠,朱棣虽然识字不多,但王上加白是什么字还是知道的,于是道衍就跟随燕王到了北平,任庆寿寺住持。
道衍到了北平,经常出入燕王府,而且“迹甚密,时时屏人语”,显然谈话内容不会是为高皇后念经祈福,保佑大明江山永固之类的,联系到后面建文帝削去周王、湘王等人藩地时,道衍力劝朱棣起兵的举动,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道衍和尚天天往燕王府跑就是为劝朱棣造反,至少是为以后劝他造反做铺垫。朱棣这个时候应该是没想过造反的,他想当皇帝,但是不想造反,虽然朱元璋在太子死后没有在儿子中另立一人为太子,而是选择立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但自己毕竟是个王爷,还是个手握重兵的实权派王爷,造反代价太大了,万一失败不仅王位没了,连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都保不住。
朱允炆即位后,没过多久就开始着手削藩,他的两个“得力助手”齐泰黄子澄,都是自视甚高的书生,文人除了自视甚高之外,往往还会文人相轻,齐泰和黄子澄两人谁也不服谁,齐泰主张先拿燕王开刀,黄子澄则认为应该先削其他藩王,剪除燕王的羽翼之后再动燕王。最后建文帝采用了黄子澄的方案,先是把周王贬为平民迁至云南,之后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相继被抓,其中湘王不愿受辱,把老婆孩子召集在一起紧闭宫门,自焚而死。事情到这一步,傻子都知道皇帝要干什么,也知道接下来快要轮到谁了。
道衍抓主机会,接着劝说朱棣起兵造反,如果说以前朱棣仅仅是对皇位有些心动,那现在是面临生死关头了,他心里明白皇帝最想除掉的人是自己,如果再不采取行动,自己别说王位不保,命能不能保得住都不好说了,但是朱棣还是有一丝犹豫,“民心向彼,奈何?”道衍答道“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还给朱棣推荐了袁珙金忠两人,这两个人善于相面卜卦,都说朱棣当为天子,最终朱棣下定决心造反,并开始着手准备,招募大量士兵,道衍就在燕王府里练兵,还修建了地下室用来打造兵器,为了掩人耳目,还特意养了鸡鸭鹅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另外还宣传燕王是真命天子之类的言论,意外的是这一举措在后面竟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争取准备时间,朱棣决定装疯来拖延时间,但是由于长史葛诚背叛了朱棣,将朱棣装疯和准备起兵的情况告诉了建文帝,建文帝决定先下手为强,马上派人去逮捕他,但是派去逮捕燕王的张信跟燕王关系不错,正在犹豫要不要去抓的时候,之前宣传的燕王当得天下的言论发挥了作用,张信的母亲也听到过这些话,并深信不移,并且不让张信去抓燕王。于是张信就去给燕王通风报信,朱棣正式起兵。就在开誓师大会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房顶上的瓦片纷纷坠地,朱棣脸色陡变,大家也都觉得这不是个吉兆,在这关键时刻,又是道衍站出来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另外道衍还给造反找到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那就是朱元璋规定的“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虽然没有天子密诏,但在道衍和朱棣看来也没什么问题,宣称朝中有奸臣,自己要起兵“靖难”,清君侧,而且还写成了奏折上奏朝廷。
于是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打着靖难的名号向南军发起进攻,道衍辅佐世子守在北平,双方交战的过程说简单也简单,朱棣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及其善于指挥骑兵,所以和南军打是胜的多输的少,但是朝廷毕竟实力雄厚,朱棣打下的城池,等他大军一走,朝廷就又夺回,所以打来打去,朱棣也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时道衍告诉他“不要管那些城邑,快速向京师进军,京师空虚,只要迅速攻下京师,我们的大事就成了。”
朱棣考虑并认同了他的意见,之后很顺利的攻下南京,坐上了他之前看似遥不可及的龙椅。朱棣即位之后封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到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
然而道衍和尚并不蓄发还俗,分给他的房子也不要,依然住在寺里,送给他的宫女也不要,上朝的时候穿官服,退朝了仍然穿僧袍,皇帝赐给的东西,都分给了宗族乡人。我们很难理解他的这些行为,但仔细想想,他这么做也并不奇怪,若论靖难之役谁的功劳最大,不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张玉朱能,一定是道衍,靖难之役可以说是道衍一手策划的,进军策略,或战或退,都取决于道衍,朱棣带兵打仗,道衍坐镇大本营北平,最后更是眼光独到的指出,京城空虚,直取南京,一举把朱棣送上皇位,而且道衍的造反决心是最坚决的,甚至超过了朱棣,就在朱棣起兵之后,因长时间作战没有进展的时候,“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 这样的一个人,朱棣如果对他没有戒心是不可能的,况且兔死狗烹的事从来没有停止过,更何况道衍不是一条狗,是一头病虎,以道衍的才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低调才是他最好的选择。另外我相信,道衍造反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一展平生所学,朱棣登基,大封功臣的时候,他已经六七十岁了,用自己平生所学,将燕王送上皇位,但是自己去找姐姐和好友,对方却闭门不见,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而且做了那么多年的和尚,相信他已经可以把一切都看淡了,不管是道衍还是姚广孝,也无论是和尚还是少师,对他已经不重要了。
虽然道衍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导致军民死伤无数,但其实道衍并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人,反而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儒,临死之前还请求朱棣放了溥洽(有传言说溥洽知道建文帝下落),而且很好学,和很多文人都有交往,诗也写的不错,就是宋濂都很推崇。但是晚年写了《道余录》,颇毁先贤,受到有识之士的鄙视。
纵观道衍一生,我很难评价这个人,少年出家,却又胸怀大志,然而现实却不给他机会,等年过半百,机会又突然出现在眼前,等到自己的宏图大志得以实现,姐姐和好友却视自己如仇寇,闭门不见······
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又是一个简单的人,复杂源于经历,简单源于执着,只是想一展所学。
永乐十六年,道衍已经八十四了,此时他病得很重,已经无法去朝拜皇上了,依然住在寺里,皇帝来看他,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说溥洽已经被关了很久了,放了他吧。朱棣答应了。没多久道衍就去世了,“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
我们无从猜测他是不是后悔策划了靖难之役,但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哪怕被天下人所骂,被天下人所不解。但他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骂他的人不理解他的人里,有他的亲姐姐,有他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