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观影
我们的生活。是由大事件和小事情构成的。所谓大事情,可能就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的大事,例如高考,结婚,工作安定,等等。小事情,就是日常生活。每天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个学生,他每天需要做的,就是去图书馆自习;一个医生,他每天需要做的,就是问诊;一个扫大街的,每天需要做的,就是将大街清扫干净。
这和读书,以及看电影,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观影,这是所有人都会做的事情,无论任何阶层,任何职业,任何年龄。电影院每天上映无数的影片, 有好的,有烂的;;烂的就是浪费我们时间的片子,而好的片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下来,后人一直都会去观看,成为经典。
电影可以分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后者占据绝大多数,电影的制作,大多数是以冲击人们的感官,刺激视听享受,即光影感受。而前者,是以艺术、哲学、思想为核心,希望传达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举个例子,诺兰的电影,是以两者的结合而闻名。《盗梦空间》、《致命魔术》,都是以商业外包装为表面现象,内核其实包含着导演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如时间、梦,人的存在处境,等等等。
绝大多数电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要么就是DC、漫威那种好莱坞式的美国英雄主义“大片”,要么就是小众电影,能够理解后者的人,也不是很多,需要很“烧脑”,很费一番力气才能够理解,往往在观影过程中就放弃了这一努力。
论读书。读书,除了学生,工作的人,也需要读书。读的书不同,学生阶段,我们学习的是基础的知识,如牛顿力学、达尔文主义,等等;在踏入社会之后,我们需要充电,阅读各个学科、各种类型的书籍,这种情况之下,专业书籍的阅读,还是大多数的。
文学、哲学类的书籍。如果不是专业里面的人,可能就不会太深入去阅读,只是浮光掠影般去品尝一下滋味,如果深入阅读,需要专业学习。
每天阅读哲学,文学、历史类的书籍,对于一个文科生(大学里,分为文科和社会科学),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以外,涉猎太多的领域,是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呢?
显然如此。为何这么讲?试想一个人,整天泡在图书馆,阅读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书籍,时间是浪费掉了;其次,如果阅读,不去思考的话。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譬如历史,阅读历史书籍,如果不能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又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文学更是如此。我们从虚构中除了得到想象力的锻炼和快感以外,最好还是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哪怕是小小的一点,例如对人的判断,对事情长远眼光的看待,等等等。 否则, 那就成了掉书袋,不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文学、哲学、历史,都是知识,必须要用在现实之中,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还好,有象牙塔的保护;如果是社会人,再去阅读而不做思考的话,那么就变成了避世,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去做义工,去咖啡馆打工嗯。
如何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呢?譬如,你是学计算机的,那么你能否将你阅读的马尔克斯、鲁迅、王小波,都运用起来呢?将这些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世事的判断,运用在你写代码中,或者做产品中呢?后者可能可以设想一下,而前者,可能需要去更多地学习数学和逻辑语言吧。。。这些都变成了事后消遣,周六晚上边喝啤酒边看电影到睡着的消遣,不能积累到足够的力量帮助你去改变现实。
至于一些畅销书籍,爆米花电影,笔者认为,不看也罢。那些东西,只是出版商、电影制作商为了金钱而印刷、制造出来的垃圾。浪费时间不说,浪费口袋中的银子,或许可能没有多少钱,浪费你的注意力资源,浪费你的生活成本。这里主要指对于事情的过度关注,而丧失了深度思考能力的危险。
最次的,就是连影院都没人看、写出来都没人去读的烂片、网络小说,那都是完全浪费生命的东西,去打义工、去兼职咖啡馆,都比时间花在这些上强的太多了。
深度阅读经典,无论是文学经典、社会学经典或是哲学经典,观看一些评价较高的影片,而不去追逐如碟中谍6一般的热点,这些在长远来看都会给你指出正确的人生方向,基于人性不变这个大的基本逻辑。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时间会给你答案。“ 否则,只能是让别人的思想在你头脑中跑马,将你的滑板鞋和智商,一块按在地上摩擦摩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