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前的声色犬马——《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漫谈第二讲

在上一讲里,我们谈到了这部系列纪录片(卖萌片)关于衣食住行和科学发展的部分。第二讲就来到了有关秦汉时代的文化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可以反映人民的精神生活层次,也可以体现帝王的品位和审美的偏向。
这是一个有关于「美」的探讨。
文化记录
信奉礼乐——曾侯乙编钟(战国)

咚~咚~咚~ 这沉闷的声音来自一个古老的帝国文明,那是属于一个礼乐繁盛的时代创造出的浑厚之音。华夏民族,礼乐之邦。在那个信奉礼乐的时代,教化民众,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早在夏商周时期,先贤们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直到西周末期,孔子批判社会「礼崩乐坏」,这套制度名存实亡。《礼记・乐记》有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乐之盛,在于其对秩序和文明的信仰。公元前四世纪,曾侯乙编钟作为楚王的赠礼被带入曾侯的墓里,埋藏了两千多年,然后在20世纪重见天日,再次奏出它的华丽之音。它曾经奏响的是战国时诸侯贵族之间流行的音乐之美,而今天我们听到的,是穿越千年时光的来到我们身边的,封建礼教禁锢之下的礼乐之盛。
死生之间——人物御龙帛画(战国)

画作于引魂幡上,代表着引领死后飘散的魂魄还归于主人。「魂兮归来」,取自《楚辞·招魂》,古人认为行巫祝之礼可引魂归来。那是一个巫祝文化盛行的时代,死生之事,不可轻视。生死不过一瞬,如阴阳之隔,如四季轮回,循环往复。这是一种道家的哲学观。不是惧怕死亡,而是敬畏生死。生前行善死后才可入极乐之境,因而促使人们少作恶,多行善,为死后的往生之行铺就道路,直至升仙。这未尝不是一种豁达的生死观。向死而生,乃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和信仰。探索生命的奥秘,从未停止,为人为仙,都是灵魂的附载体,我们应豁达前行。
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当时明月在——里耶秦简(秦)

一个文明,除了遗址的发现,最重要的便是文字的记载了。秦朝的那些事儿,现今的我们自然已经无法真切去体验了,但通过里耶秦简上的这些文字,还可去对其探知一二。被浓缩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记载,精简高效地反映了那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郡县制,这个开创性的改革措施令百废待兴的大秦政令得以有效实施。而里耶秦简,则通过近20万个字把这些变革都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以供后人观阅了解。「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那时候的他们,把秦时明月照进了一片片木简上,给了如今的我们以无限遐想与遥思。传承,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追本溯源——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东汉)

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老子和孔子两位先哲先后出世,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面见老子,儒家遇见道家。其实最初本无儒道二家之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各执其意,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等多位先哲开拓出了属于中国独有的哲学思想体系。尽管中国哲学经历了「焚书坑儒」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黑暗时代,如今也再不复诸子百家时期的思想盛宴,而他们所执理念之精华却被传承了下来,写进史书里,刻在石头上。这块画像石,镌刻了春秋时期两位伟大先哲的友好会面,也记录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的思想碰撞。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把千年来哲学先驱们的思想理念注入了中华文明的血脉,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说文解字——熹平石经(东汉)

汉代时期,儒家经史典籍——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作为一个时代的教科书,被抄刻在石碑上以供学生规范学习。学习,作为文化元素,在那个时期繁盛流行,人们都以能入官学为荣。无论进入官学还是私学,读书人被尊重这一现象,是一个时代尊重文化的缩影,也反映着统治者对规制式文化管理的信赖。岩石经过破碎风化,残破不堪,但存留下的字字句句,都是那时的人们评定正误的依据。字句之间,是经典的继承和发扬,是文化本身那不屈从于时间的骄傲。破碎的石碑,即便重聚后也残存不足十一,着实是文化之憾。
石头冷硬,字藏深意,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各处找寻。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英雄之歌——霍去病墓石刻(西汉)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那个少年英雄横空出世时不过十八岁。授封冠军侯,后为骠骑将军,霍去病戎马一生,青春都奉献给了沙场和西域。「纵死犹闻侠骨香」,战死沙场的那一年他不过二十三岁。他那如流星划过般短暂的一生,却在汉朝的史书中流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石雕无声,荒野长吟」,他的一生波澜壮阔,随着未竟的热血深藏于黄土尘沙之中,被历史风干掩埋。战神已去,余威仍在,那些守护在他墓前的石刻无声地吟诵者他的传说。战争被不完整却艺术性地刻在了上面,粗犷豪迈,如同他的志向。可称作「英雄」的人不多,骠骑将军可为其一。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之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它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文明之路——五星出东方锦护臂(汉)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八个字出现在了这条护臂上。伴着汉朝精致的编织技艺,像东风吹拂进了西域文明里。丝绸之路,是中原文化打开西方神秘文明的开端,也是世界文明流通的见证。自此,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加频繁,贸易往来络绎不绝。文化交汇,是一个开明的国度开放的佐证,更是一个大国气量的体现。而文化自信,在这种交流中逐渐建立起来,被更多外邦人所熟知和接纳。五星会聚,辉耀东方,千百年来莫不如此。不只是大汉,还有更多的将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汇合,都将成为一个大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织至今。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见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每一个被精心写进文物里的故事串联起来的记录。它可以被刻在石头上,也可以被记在木简上,也可以被编织进织物里。中国人的文化传承方式繁多,但大多数偏重于文字,这也是至今为止我们最为骄傲的发明之一。汉字,被赋予了中华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责,所以它的地位举足轻重。史料和文物,本身就难以划清边界,而文字恰好成为了二者的交点,注解了整个文明发展的过程。
中国的文化记录,因汉字而严谨,因故事而精彩。
系列漫谈第一讲:看千年前的声色犬马——《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漫谈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