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欧洲LGBT见闻
4月6日发于微信公众号 “影艺小屋”
从大学之后陆续遇到很多朋友都是 LGBT身份,我因为校园记者身份参与报道同性恋平权活动也跟性少数群体接触更多,因此就越来越关注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本科毕业之时写毕业论文研究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雨天的棉花糖》也有涉及的性别问题,来爱大念Master之后也因为关注这个问题选了两门关于性别研究的课程,在欧洲旅行期间陆陆续续有更多的接触和理解,因此想写写自己的LGBT见闻。

LGBT是指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但是其实性少数人群的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性取向的复杂性远远超过这四个词可以概括的范畴,只是LGBT是运用最广泛的,因此我暂且用这个词代指所有缠绕在性别问题之中的人群。
我最开始思考LGBT是得益于大一看柴静写的《看见》,其中有一章讲到她采访同性恋群体的经历。有两句话刻在我脑子里至今记忆犹新——张北川先生在回答“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做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这一句话震碎了我未经思考而形成的观念(人未经思考形成的观念就是当时当地的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塑造,而用自己的理性去检视和质疑从别人那里“拿来”的观念也就是大学精神,也即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另外一个震动我的事实是在我们极其注重家庭观念和宗族观念的社会里,不管是同性恋、不婚主义者还是丁克都容易遭遇巨大的压力和生存困境。许多人仅仅因为一种“本能的厌恶”(实际上是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不加思考地加入到伤害少数群体的行列中。我们常常忘记我们生存的目标,我们的家庭存在的终极目标——“所有人幸福地生活”。忘记我们追求的目标,就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所裹挟,无意识地加入到施暴者的行列中去。
不想成为施暴者其实只需要想清楚两件事,一是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幸福地生活;二是幸福一定是由每个人自己来定义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很多时候我们在做我们自以为是为别人的幸福着想的事,实际上却可能是在行恶。明白了这两件事之后,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每个人自己的爱好和选择。
且不说同性恋跟异性恋一样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可以“选择”和控制的事情,不管一个人选择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对其他人造成伤害,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关于性别问题的两门课让我对于女权主义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际上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词feminism,目前国内还有很多对女性主义的污名化和曲解。实际上女性主义所追求的目的依然是“每个人成为他(她)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实际上这里所强调的是人的权利,因为不管男性女性都是人,因此人们有平等的作为人的权利,而不受性别的阻碍,比如女性可以自由地选择以事业为中心而不是家庭,男性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脆弱和情感需要。
波伏娃认为“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是被后天塑造成为女人的。”而巴特勒干脆就说连“生理性别”这个概念也是后天建造出来的,每个孩子一生下来都有表达为任何一种性别的可能性。在那个课上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男性和女性的差别为什么不可以是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差别,单眼皮和双眼皮的差别这样无所谓的小事,甚至是你的头发长一些,我的头发短一些这样可以自主决定自由更改的小事,如此的话世界上肯定会少了很多很多的伤害和痛苦。当然这只是白日梦一般的幻想,只要有一天我们的电影不再有一个类型叫“同性恋电影”,(就像没有一个类型叫“异性恋电影”一样),把他们都归为“爱情片”这个类型,我们的同志平权就真的做到了。就像我们不应在任何人员名单中加XXX(女)这样的标识一样,就像我们不应特意管别人叫“女司机”(没有人骂别人为“男司机”)、“男护士”(没有人嫌弃别人为“女护士”)一样。

想来确实,性别算什么,性取向算什么,只要人们自己过得幸福就够了。
来英国以后见到很多店门口挂着声援LGBT群体的彩虹旗,我们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Teviot Row House——长得像一座大古堡门口长期挂着彩虹旗,校园里经常贴着同志平权活动的海报,当然不只是同志骄傲大游行这样的活动,还有为有色人种和女性平权做的海报和彩绘,还有艺术影院放的同性恋电影专题等等。近日我才知道北京也有一个酷儿影展,并且已经举办到第十届了,这对于国内的同志独立电影大概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发声空间,他们有自己的官网,对于性别话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逛逛。
村上春树最有名的一句话可能就是那句:“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没有平等的地位就没有平等的话语权,永远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永远为少数人发声。另外,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上的发言非常值得一读。
2017年12月,澳大利亚成为了全球第27个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国家,除澳大利亚外,已实现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国家有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葡萄牙、冰岛、阿根廷、丹麦、巴西、法国、乌拉圭、新西兰、卢森堡、美国、爱尔兰、哥伦比亚、芬兰、马耳他、德国、奥地利、英国、墨西哥。而台湾也在2017年5月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台湾“司法院”大法官宣布《民法》不允许同性结婚的规定违宪,要求“立法机关”在2年内完成相关法律的修正或制定,这意味着台湾或将成为亚洲首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社会。
冰岛的公交车像香港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设计,有一天我们在路边等旅游车的时候看见了一辆彩虹旗车身的双层巴士,它在雷克雅未克的蒙蒙细雨中与我们擦肩而过,直到最后与远处的彩色小房子融为一体消失不见。
去德国参加柏林电影节的时候我们住的民宿房东是一对结了婚的同志couple,一个是个子高高的略腼腆的德国人,一个是健谈开朗的亚裔,我们住的大房间原是他们的客厅,客厅里有壁橱和钢琴,装饰台上摆满了他们的家庭合照,两个人小时候在怎样的家庭长大,长大后又怎样组合成一个新的家庭,有一张是两人单独的合照,两人在一片青绿的草坪上并肩站着,这时空对他们来说一定是温柔的吧,一刹那仿佛全世界都是绿草如茵,阳光温暖如春季。

最后推荐一些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书籍: 波伏娃《第二性》(The Second Sex);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Gender Trouble);若觉得前面两本较难读可以从李银河的《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开始。
一些值得看的涉及性少数的电影:《霸王别姬》、《春光乍泄》、《喜宴》、《断背山》、《自梳》、《男孩不哭》、《蓝宇》、《东宫西宫》、《天佑鲍比》。
最近出的《Call Me by Your Name》也很好看,一个明媚美丽的发生在意大利的爱情片。前不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本来要在北京电影节放的,结果现在被撤档了,需要资源又实在找不到的话可以戳我。

Emma Watson在联合国的女权主义演讲也很值得看。女权主义并不是只强调女性的权利,而是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不因其生理性别,性别表达,性取向有任何分别。

最后,愿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自己,自由而舒展。
-
葑菲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4 01:53:18
-
智彻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7 02:50:42
-
Sweethear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24 0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