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头痛作文的小学生,都是因为幼儿时期缺少这3项能力培养

我是葫芦弟弟,每年一到开学季,我就会收到无数妈妈关于“如何提高孩子作文水平”的留言。孩子作文水平的高低,与观察、想象、表达三种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而这些能力,在孩子3岁以后,都可以通过“情境认知”来培养。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知名学者J·莱夫(Jean Lave)和 E·温格(Etienne Wenger)提出一个学习新概念:“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维性参与”,即学习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认知”。
理论听起来很抽象,作为“童书专家”,我现在就用一套绘本来教大家如何运用“情境认知”来锻炼孩子的3项能力,为今后的阅读写作学习打好基础。

这是一套引进德国的情境认知绘本。大家都知道德国人以严谨著称,而需要大量细节刻画的情境认知,我当然首选德国绘本。

这套书让孩子置身于6个生活情境中:车辆认识、动物、农场、生活、交通工具……

情境认知绘本的特点是,围绕每个场景,有很多“严谨”的细节展开。整个画面是一个“宏观”认知,丰富的细节又可以让孩子对场景中的每一处进行细致观察。
这种“宏观”与“细致”的结合,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养成,就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看,培养观察能力
“看”,就是观察,它是看图说话、写话的基础。家长在带孩子看这套书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按顺序观察:比如这幅幼儿园主题情境,让孩子先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看,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先人后物等,看看幼儿园里都发生着什么事。只要有一定的顺序,孩子说话、写话才会有条理。

抓重点观察:也可以让孩子抓住画面重点细致观察。比如这幅“这里收获了什么”,首先映入眼帘的肯定是画面中部采摘番茄的人,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番茄的颜色、形状、生长在什么地方;摘番茄的人的衣着、动作。
抓住了画面的重点,孩子在说话、写话过程中,就会做到详略得当,明白哪些内容必须表达,哪些内容可以表达,哪些内容不需要表达。
=

想,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看书时,可以让孩子学会从“有”到“无”,合理地展开想象。
在观察的基础上,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让孩子去联想。
比如这幅“美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可以引导孩子想象巨大的蓝鲸要去什么地方?潜水员叔叔正在拍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每一个动物都可以延伸出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所以,“说”才是我们给孩子情境认知绘本的最终目的——在看和想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把一段意思完整、连贯地说出来。
比如在建筑工地场景中,一座座新房子、大超市拔地而起了,建筑工地上热火朝天。哪些机械在忙碌,哪些汽车在进出?谁负责铺瓷砖,谁负责安窗户?通过高度还原的建筑工地场景,还可以说出N个版本关于建筑工地的故事。

通过看、想、说的练习,孩子在大情境下不再是一个游离的旁观者,而是任务的执行者,通过接受和完成任务,而逐步得到提高和成长。

另外,孩子阅读情境认知类绘本,从大场景中采撷自己的兴趣点,可以很好地把“点”与“面”结合,比如《你认识这些车吗?》出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车辆,孩子很感兴趣,通过阅读了解了各种车辆的型号、类别以及各自的功能和出现的场景,建立了很好的连接。
再阅读《交通工具小百科》、《生活小百科》,看到另外一些车辆、轮船,就会知道什么车辆在什么场景出现,有什么作用,也不会弄混了,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认知方式。
在看这套《情境认知绘本》时,弟弟觉得每一页都是一个“寻找”和“发现”的游戏!孩子能在这样的形式中认识世界,激发潜能,无疑是一段最有趣的认知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