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熟悉的小店老板们
查看话题 >小小中餐馆
出门在外这些日子里,始终难以改变的就是自己中国胃,时不时就要给自己改善一下伙食。有时候是拿国内的调料随便炒一炒,炖一炖。有时候则是和两三好友找家中餐馆打个牙祭。
东京的中餐馆,大大小小,高级的奢华的,平价接地气的,数不胜数,大多都集中在山手线环线那几个站周边,要说最符合现在中国人口味的,恐怕就要数池袋那一片。不过池袋那边店多,店大,人流量也大,曾经连续一段时间去同一家中餐馆吃饭,都没有机会和老板伙计搭上过讪,更别提能遇到什么有趣暖心的事儿了。
再后来,从池袋搬到现如今城乡结合部,中餐馆就不那么多了。一开始和朋友在附近车站转了几圈,叫什么万来轩,品香阁,蓬莱厅,青龙宴的中华料理店倒是不少,听起这些名字,就总让人想起中华小当家,感觉一推开门,刘昴星就站在那里,问你要不要来一份特级厨师做的熊猫麻婆豆腐。
可惜,这种中华料理,大多数都是日本人自己开的,卖一些改良后的中国菜,比如青椒肉丝,麻婆豆腐,韭菜猪肝,天津饭,五目炒饭,煎饺担担面等等。曾被诡异的五目炒饭吓到过的我,对这类饭店基本上是敬而远之,也就是偶尔去吃上一次韭菜猪肝。
真正要一解相思之愁,还得找中国人开的店。好在当时没过多久,就在车站附近的一条巷子里,发现了一家中国人开的饭店,我感觉应该是方圆一两公里内,唯一一家正宗的中餐馆。
说实话,之前我就路过这家店几次,门口摆着一只大熊猫的塑像,外面挂着几个福字和中国结,店名牌子看起来很像中国的匾额,外面是鎏金色,里面是朱红色,看起来有些扎眼。玻璃门上贴满了各种菜的照片,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一开始我以为是日本人开的中华料理,从门口向里望去,吃饭的大多数也是日本人的打扮,所以路过几次都没进去过。
直到有一次和朋友实在是不知道吃什么好,便决定进去碰碰运气。一开门,好家伙,里面放着九十年代的流行金曲,看起来四十来岁的老板娘和我们一对上眼儿,就用熟悉的乡音问我们“两位是吧?里面坐吧。”
我们朝着老板娘指的位置坐了下来,环顾四周,也不能说是环顾吧,因为这家店实在太小,总共就墙的两边,摆放了三张四人桌,三张两人桌,中间一条窄窄的过道,里面是开放式的厨房,老板一个人在里面炒菜,再加上店里的灯不那么明亮,整体上给人感觉像是在一家小酒吧。
看了看菜单,中国菜有,考虑到日本人口味的菜也有。老板娘看我们犹豫不决,走过来和我们说,“你们想吃啥,菜单上没有的,没准儿也可以做。”这下我朋友眼睛就亮了,问可不可以做家常豆腐,地三鲜。老板娘对着厨房里的老板说“老头,这些菜可以做吗?”
老板回了个“当然可以。”
吃上一口地三鲜,真是绝了,和国内饭馆一个味儿。
一来二去,便和这家店熟了起来。每次去吃,老板娘都会送我们一些自己做的小菜,有时候是煮毛豆,有时候是卤鸡爪猪蹄,煮水饺等等。他们自己吃晚饭的时候,也会给我们盛上一小份尝尝家常菜的味道。
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我朋友嘴甜,每次见面都要先和老板娘来一段商业互夸。
“老板娘裙子真好看,价格也不便宜吧!” “天啊!真好吃,你们两口子都是特级厨师吧!”
老板娘回夸的时候,“你又瘦了吧,多吃点。”
“瞧你们多会点菜,孜然羊肉还有豆腐锅,不像日本人,只会点麻婆豆腐担担面。”
她也不吝啬,总是和我们交流这附近哪能买到便宜货,哪能买到牛肚猪蹄,哪里有好玩的,哪里有好吃的。人不多的时候,老板娘家七八岁的小儿子也在店里,我们有空还和他一起做过几道小学数学题。
一顿饭下来,三四道菜,撑到说不出话来,老板娘还会上来一壶热茶来解腻。
每次从这家店出来,都要打个饱嗝。虽然这家店店面小,坐起来又窄又挤的不舒服,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