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鲍峰教授:艺术品曾经、当下和未来的意义
艺术丨人文丨收藏丨投资
构建收藏体系,交大与您同行

9月交大艺术人文讲坛
我们邀请来同济大学鲍峰教授
结合中西方艺术收藏体系
着重剖析人类艺术史发展进程中的
重大事件及其艺术变革
以全新的视角
从艺术作品的风格变化和流派转折
看艺术地位和价值
……
曾经喧哗的流派因何陨落
曾经暗淡的风格又因何辉煌
……
非线性的文化和非理性的艺术
能否成为挑战智能时代的力量
就让我们跟着鲍峰老师
一同步入中西方艺术世界
打开国际收藏视野
缔造有体系的收藏观念
开启一段寻美的历程
讲师介绍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擅长绘画、艺术史论、美学理论、色彩心理等,喜爱一切形式的文化艺术。
◆ 自1986年至今,先后出版画册、艺术理论论文和专着近20篇(本);
◆ 自1988年至今,每年参加日本春夏季、全美春夏季艺术展,作品先后登载于日本美术月刊和美国装饰艺术月刊;
◆ 自1992年至今,先后赴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举办个展,并先后多次参加全国油画展和市区级画展;
◆ 自1995年至今,致力于色彩心理学、造型心理学、美术史、美学、古陶瓷文化、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现代艺术教育等研究;
◆ 1998年底至今,先后在交大、复旦、同济、上海开放大学、混沌协会、上海市委组织部、宝山区委、嘉定区委、中央党校、宝山区委党校、嘉定区委党校、无锡市委党校、普陀区政法委、文史馆、宝钢、电力、电信等开设讲座课程;
◆ 2005年,《设计色彩》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金奖;
◆ 2015年,《艺术史之非理性研究》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 2017年,《科技史之非理性研究》同济出版社出版。
讲座安排
讲座时间:2018.9.25 14:00-17:00
讲座主题:《艺术品曾经、当下和未来的意义》
讲座地点: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香格纳画廊
讲座亮点:
■ 从艺术作品的风格变化和流派转折,看艺术地位和价值。
■ 曾经喧哗的流派因何陨落,曾经暗淡的风格又因何辉煌。
■ 智能时代即将来临,非线性的文化和非理性的艺术,能否撑起我们挑战未来的力量。

相关内容导读
■ 解读5位画家
1、西方新古典主义的安格尔,经典就是盖棺定论,市场追捧,收藏的安全性。
2、对立面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米勒,挑战就是风险投资,极具争议,跌宕起伏的个性收藏。
3、后印象派的梵高,狂妄的推翻经典,从无人知晓到家喻户晓,定位收藏级别。
4、东方同类的泼墨大写意画派的青藤道人徐渭,开宗立派,从穷困潦倒到无限崇拜,奠定收藏地位。
5、立体派的毕加索,不断推翻自我,对赌收藏的明天。智能时代即将全面展开,颠覆思维方法,用非线性和非理性去豪赌未来。

▼安格尔:“没错,艺术当然需要重塑,而我正想成为这个革命者。”
安格尔追求完美形式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是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他善于将古典美融化于自然,获得简炼而单纯的风格,“静穆而伟大,崇高而单纯”。
安格尔从肖像画题材发展出独特的构图形式,在那个还以历史画题材为重的时代,他首先以最传统的历史画取得巨大成功——1801年《阿喀琉斯会见阿伽门农的使者》赢得了罗马奖,1806年《作为朱庇特登基的拿破仑》轰动画坛。

经典就是盖棺定论,安格尔1867年去世,1900年之后的绘画激进变革中,古典气息的安格尔,居然被奉为前卫派。因为他的艺术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通向现代主义的道路。20世纪初的法国,正在努力战胜过去几个世纪艺术表达的孤立性,艺术家的主观论调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曾在19世纪毫无意义,但却在未来被不断强调。


▼米勒:想象力丰富的构思,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
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之一。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的作品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森林尽头的旷野上。
他也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在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引起极大的反响,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绝。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发人深思的是,他的《拾穗者》在当年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据同代人回忆,米勒是允许他的革命伙伴按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的作品的主题的。这一事实,足以说明米勒对于当代革命事件至少表示过同情。何况他的每一幅画的构思并非出于偶然。现存的这幅《拾穗者》的稿子就有20来张。可见,米勒在艺术上对法国农村现实的表达,并非只体现一种安于天命的思想,而是寓强烈的呼声于无声之中。

▼梵高:“只有作品能为咱们措辞。”
1853年3月30日是梵高出生的日子。关于梵高,割耳、自杀等八卦的喧嚣似乎淹没了作品以及画家本身。也就是这位大艺术家,生前曾深陷精神疾病的困扰当中,生活穷困潦倒,日常花销都要靠弟弟接济。更离奇的是,据说他在世的时候只卖出去过一幅画,值400法郎。可能梵高自己也没想到,去世之后,作品反而动辄拍出数千万美元高价。
在梵高逝世后,他的作品于艺术市场受欢迎程度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说明。1987年,《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卖出,同年《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1990年,《加歇特医生肖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1998年末,《没胡子的自画像》,7150万美元卖出;2014年,《雏菊与罂粟花》以含佣金约6180万美金拍出,当时约合人民币3.77亿元。
梵高受到全球欢迎,固然因他画风独特,也深受他充满自传色彩的书信集影响,他一生悲惨崎岖的际遇,激发人性的共鸣,让他倍受世人爱戴。
曾有一位业内人士曾经分析过,“梵高几乎95%的作品都进了博物馆,能够流通买卖的作品实在太少。更重要的是,几乎每张梵高的作品都能和他的活动有所对照,找出故事”。


▼青藤老人徐渭:“他把笔墨用到极致 。”
徐渭是胡宗宪的幕僚,自幼就饱读诗书,但幼年的生活并不愉快,可能就是这样培养出了徐渭,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对其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虽然不是完全的悲剧人物,但是一生比较坎坷。


徐渭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中,“不得志与有司”,无奈只能做人家的师爷。不过,青年时的他还是充满了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在胡宗宪幕府期间,或许可说是徐渭一生最风光的日子了。
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是好景不长,胡宗宪随即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伯乐及好友的离去,对徐渭打击颇大。

徐渭的才情,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他曾向人说过:“吾书第一,诗第二,文三,画四”。事实上,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戏曲家。《徐文长传》中则说他“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
徐渭字画价格以及市场行情可从近几年秋拍的结果得到揭晓,徐渭十三开《诗文册》5万元起拍,483万元成交。作品中,楷书结体端稳开张,章法充实浑然,时出怪异之笔,且不拘章法,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毕加索:颠覆思维式的创新
※如果用数学公式表达毕加索的画与人生,就是:两极+中间=完整。
毕加索是不相信上帝的,但他不能不相信死亡。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心气反而平静下来,他做好了死亡的准备,这个准备不是设立遗言,也不是登记财产,而是不管是非,不听闲言,拼命工作。他真的要拼命了。
——《毕加索传》
他拼命的工作就是创作艺术,如果拉长到整个艺术史的角度,你就会发现,毕加索身上缩影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从原始壁画,到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再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在超越的过程里,他成为了西方艺术传统的集大成者,你能看到他站在西方艺术的顶峰,横扫现在、过去,还开创未来的那种傲气,那个稀奇古怪的性格;还能看到他对其他文明的敬畏。


▼当代艺术家,需要改变惯性的思考模式
作为少数能在生前就“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毕加索的成功不是偶然。
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之20世纪的西方艺术界,是一个思维碰撞期、活跃期,艺术家们勇于也乐于接受新思想,并鼓励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的探索。
那么身处于智能时代的我们,又如何颠覆思维,用非线性和非理性去豪赌未来?且待9月25日,听同济大学教授鲍峰老师透过一幅幅名家画作的鉴赏,为大家打开艺术收藏与投资领域的大门,寻找美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