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咖啡馆到此一游记
三十来度的季节结束,北京回归到北平的模样。
干燥,清净。
鸽子拍着云停留在窗外,为过冬储备脂肪。
下个月,就该看红枫银杏,逛庙爬长城了。
我跟不上班的好朋友,努力感受北京短暂的春和秋。
在最好的天气里,积攒了几家咖啡馆。
当然,也粗略地包含茶馆,和有时没咖啡可喝的共享空间。
各有所长,仅供参考。

Metal Hands
dirty和深奶炸弹,是一盘围棋的黑子与白子。
喝哪一杯,都是落子无悔。

坦诚地说,我绝不是喝咖啡的行家。
去星巴克习惯点红茶拿铁加一份浓缩咖啡,美式喝不惯。
这两杯,一举成为我的心头好。
dirty微苦但不涩,深奶人如其名,入口也有种白茫茫的温柔。
拿铁大概就是,喜不喜欢咖啡都会喜欢的温柔可人儿。

名叫玄黛的巧克力慕斯,和季节限定的茉莉花慕斯。
好吃地,喧宾夺主了。
苦香和清香,像夏秋之交凉风习习的日与夜。
于是忍不住,连咖啡都喝了两杯。

我们去的是交道口店,跟五道营店同属老店。
它一定只会比你想象中更小。
但大家互不打扰,工作和情绪,都能在小小空间里铺展开,各自安好。
而这间咖啡馆本身,也是由胡同里老房子里的其中一间改造而成,
此处的闲适安逸,与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仅一墙之隔。
谁也没有打扰谁。

Berry Beans
京城著名上房揭瓦咖啡馆。
实际上,天台有限,谨慎期待。

今年三月中,刚能露脚的时候,跟朋友兴致勃勃地去了。
结果,颇有些败兴而归。

天台非常小,且我们去的时候,不允许上去喝咖啡。
如果要上楼拍照,只能由服务生带上去。
服务生会陪伴你拍照的全过程,总之是非常不自在了。
我认为,咖啡馆应该是要努力制造松弛感的,
如果作为卖点的环境,反而成了需要专人值守的保护文物。
主和客,都小心翼翼。那,还不如算了。
毕竟,比留下照片更重要的,是那一刻的easy啊。

招牌是黑糖玉桂咖啡,肉桂爱好者值得尝试。
甜品点了伯爵茶蛋糕和司康组合。
也许不叫司康组合,总之模样是长图上这样。
蛋糕的饼底略硬,会有“也就这样吧”的失望。
再次夸赞Metal Hands甜点们的饼底,青翠及清脆。

器生茶时
最初连大众点评也不屑于上,
如今依然是微信预约,电话回访确认才算成功的预约制度,
但也只保持了姿态而已。

器生茶时,院如其名。
秋天有落叶时美,夏天也能因为它的美好而原谅暴晒。
工作日去的,依然排队才等到了走廊上的座位。

当时还热,开着空调扇也汗流浃背。
于是要了冷泡的东方美人,和一壶热茶。
冷泡让人印象抖擞。
甜品不推荐,被杏仁豆腐深深伤了心。

也,不推荐周末去。
那时候基本就是摆拍修罗场。
任何地方,只要人多,就是毁容性质的破坏。
要呼吸新鲜空气,工作日的上午最佳。
无论如何,还是要赞赏这个在城市夹缝中敞开的院落,
或许也是我们对生活仅剩的那一点儿初心,彼此感同身受。
祝大家,都能抢到喜欢的座位,
尤其是拐角的那个。

Z-space
瓦片、天台、蒲团、银杏。
打包集合,将北京还给北京。

官方性质是“共享空间”,万万没想到是自如开的。
我们去那天,咖啡吧台似乎下班了,大家都自给自足地喝着柠檬水。
这是让我非常困惑的一点。
除外,就是个乌托邦了。

院落有俩,天台有一。
整个空间曲径通幽,我和朋友绕了一大圈才找到楼梯。
天台上的水池,倒映出长在瓦片间的树。
只为造景而存在的水池,打理起来应该非常麻烦。
感谢这样的无用,留给我们两眼美好。

城楼似的一圈,有躺椅有蒲团,可以坐着晒一下午太阳。
当然还是晒,我们刚好赶上太阳落山,
按快门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拍了些什么,
全是一天最后努力挣扎的夕阳。

院子比天台更闲散,躺着也不过分。
银杏黄了之后,这里应该就是一幅标准的——北京的秋。
会再去,只为看这颗银杏树。

我与地坛
文学icon史铁生与冷酷工业风的一次握手。

咖啡馆在地坛东边,最初知道的时候觉得是个很适合工作的地方。
同样是工作日下午来拜访,人多。
坐在了一楼楼梯下的角落,冰拿铁去冰,略苦但醇厚。

店里有非常多这样的小心思,
比如,将史铁生铭刻在水泥墙上。
体会宁静和店家的用心。
可能也因此,就安安静静喝了咖啡,几乎没拍什么照片。
要说的是,二楼桌椅的摆放非常密集。
去咖啡馆,最怕不小心听到隔壁桌的聊天内容。
在这里,恐怕是事无巨细的那种。
所以,只好推荐大家坐在一楼了。

最后的啰嗦
这个秋天,其实过得喜忧参半。
咖啡馆是能将焦虑隔绝在外的铜墙铁壁。
至少身处其中的那段时间,像吃了去痛片一般自在。
所以才有了这一篇。

人生一定会继续喜忧参半,
但我也会去更多的咖啡馆,来消解那些不轻松。
送上刚入秋时做的松茸饭,的照片。
珍惜好天气和喜欢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