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者的苦与乐
查看话题 >杨匆:当我决定与书为伍,以它为生

文 | 美甜
初次见面那天,屋里微弱的光线洒在杨匆的脸上,一切刚刚好,不受半分惊扰。他生性平静,日子宛如湖底的水缓缓流动。
他话不多,带了几分了无生趣的木讷。四面而立的书架环绕起一座孤岛,杨匆便是这座孤岛的主人。
守在这座孤岛里,杨匆享受着孤独的自由;
走出孤岛的大门,他寻找着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
【1】
杨匆,一名来自湖南的90后男孩,以经营线上「良伴书店」为生。他的生活没有多少慷慨激昂,但每一个生活音符都平实可触。
高中和大学,杨匆念的都是理科。在他心中,文科缺少一种酷,但最后他却与二手书结缘,走上了二手书的创业之路。
2014年毕业后,杨匆来深圳以求一席之地。和多数应届毕业生一样,一开始他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生物专业无前景之余,技术设备和研究成本高,逐渐地,他决心转行。
「文化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杨匆模模糊糊地说道。他开始尝试从事文职类工作,寻寻觅觅间,不管是上市公司助理,还是法院外包公司文员,都不能给他带来满格的成就感。

工作上不尽人意,幸好有阅读。这位自高中起一直坚持写日记的男孩,越来越感受到知识,书籍以及文化带来的力量,也许是这股力量冥冥之中为他牵线。
辗转之间,他来到了一家名为「外来者之家」的旧书店,开始了与书为伴的职业生涯。「外来者之家」由一个「疯狂」的老板靠着情怀苦守20余年,这里的「旧」是真的名副其实的「旧」,如果稍不注意,无异于废品店。杨匆在这里主要负责打理茫茫书海,在网络上接单卖书。
忙碌的日子里,他的内心开始思考,也不安分起来。不同于已到中年的老板,杨匆对旧书店的经营理念远远不止于简易的回收买卖,他似乎对旧书店有一种美的追求、艺术的向往。
「外来者之家」终究还不是杨匆的落脚点,一个半月之后,他毅然离开「外来者之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设书店——良伴书店。十平米不到的家中,四面靠墙的书柜上满满装载着5000多本书。
【2】
采访过程中,杨匆有点腼腆,双眼时常放空,面无表情。这或许是他思考时的模样,沉默寡言不等于呆若木鸡,杨匆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套贯穿始终的理念。
诚:用心做事
起初运营时,杨匆说自己钟情于旧书,纯粹靠着情怀做旧书买卖。任何一本书对他来说都具有生命和价值,尤其是积淀着历史味道的绝版书。后来,他意识到单靠情怀,是没有市场的。既然是旧书买卖,就要为这些书找到它的伯乐。
采访前,我特意去查看了良伴书店,朴素的店铺设计,一时看不来有什么特别之处。「店里的好评率高达100%,你是怎么做到的?」

好评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一次次教训,杨匆建立了自己的原则。一次,他收到客户的一个中评。原来卖出去的这本书,杨匆标的是八五品,但客户要求比较高,认为实物品相与标注不符。事后,他立马与对方沟通,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声誉。「这件事后我会更注意沟通,认真查看客人想要的书,如果和我拍照有区别,我会给一些折旧率。」
杨匆坚持不卖污迹明显或者受损严重的书,也杜绝盗版书,如遇到意外,一定会主动退钱。那些不卖或卖不出去的书,他会细心拆开,用于快递包装。这样,废弃书在他的手里也有了意义。
正如良伴书店的介绍:「好书若良伴,读之有助益。但愿书架尽是有才华的、有思想的书」,杨匆的工作和服务态度也是如此。
韧:张弛有度

2016年末的某个傍晚,杨匆骑着车,准备去海上世界附近看日落。闲逛时,遇见了蛇口港附近的「溪木素年」书店,这是杨匆旧书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书越来越多,要找一本书很麻烦。」杨匆家中一直无处安放的书成了当时的困扰。多次探访「溪木素年」书店后,他萌生了合作的想法,决定把自己家里的书放在书店卖,并得到了书店老板娘罗兰的同意。
「早期时,一天才几个客人下单,我还可以出去玩一下。现在基本上不出门了,至少不会越过深南大道。」遇见「溪木素年」书店之后,生活上的精力平衡成了新的困扰,不过他学会了调节。
「人要能进能出,要不断打开新的思路,不能过度消耗自己。」杨匆爱书店,希望并且也朝着「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私人书店」的方向努力,但只求温饱,不会在意与同行竞相争逐,只想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最近,他爱上了人像摄影,每天除了经营书店,会在傍晚时分漫步街道,若是瞧见那一抹心动,便立即按下快门。
慎:谨言慎行
「慎是指少得罪人。」杨匆说,这是作为一名踏实的生意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慎也指,做事情要评估风险,考虑利害得失,我做的事情和我的选择,我自己负责。」也许很多人会担心或不解,像杨匆这样的90后出来创业,父母难道不会给他压力吗?关于慎的第二个解释,想必是最好的回答。
杨匆是一个始终坚持自我的人,不爱与别人比较,也不会过多在意别人的想法或者受之动摇,包括家人在内。其实一个人能不能承担风险是相对的,因为风险本身就是相对的。
毕业初期频换工作的直率,并没有给他增加负担;自主创业做旧书买卖的收入不观,也没有让他陷入窘困,一切看似草率和羸弱,都是稳重的选择和决定,对于杨匆来说,只要自己过得自由,把生活编成歌谣,就是最好的人生。「我彻底成为宇宙中有思想与实践能力的一员了。」他平静地说道。
【3】
慢慢撕掉了“木讷无趣”的标签后,似乎可以看到更真实的杨匆。他不浮不躁,与书为伴,是孤岛上的主人。

「我挺享受过与世隔绝的生活,很少交朋友。」杨匆说道,「不过,人都需要跟外界打交道。」看似矛盾的两句话,道出了多少人内心的疑惑。内心和外界,相克相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漫漫求索的路上。
在断断续续的表达中,杨匆的孤独感慢慢袭来。无论是旧书买卖,还是人像摄影,他都与这个世界保持适度的距离。眼前这位说话羞涩的男孩,你怎么能不惊叹于,他从大叔大婶们手中低价回收那一本本精神财富?他闲逛于热闹街市,主动搭讪陌生人只为拍摄一张人像图?
此刻,这位大男孩的轮廓在昏暗的室内也越来越清晰。如果把采访杨匆当做是一次绘画,我不小心起用了黑白简笔画,最后毅然换上了水彩笔。他是行走于世界中并不起眼的路人,更是自己的孤岛上最富有的主人。
(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折叠人物公众号:ZDRW0410)
-
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15 15: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