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场关于美国电影教育的对话
发生于2018.9.15早上,微信。
对方,简称4吧,也是一个在美国文理学院读电影的人,他这学期在捷克布拉格的电影学院FAMU交流,而我想后年春季学期去那边交流,遂加微信了解情况,没想到展开聊了很多相对更深层次的东西。表面上他和我的经历(履历)模版类似,但其实内心却大大不同,这一点激起了我反思和文字输出观点的欲望。
铺垫
我:你是film major吗?
4:我是film production+photography的double
我:我过去的半年里改变了我major in film的想法,目前打算major Art Studio,minor film studies and Art History,这个改变首先来自是一种对我校电影部门的怀疑和讨厌,其次是因为在我们学校做艺术很快乐。
4:来这个项目的都是对各自学校电影部门的怀疑,我3个室友 分别是Pomona Bowdoin和Carleton,都是觉得自己学校的电影项目不靠谱。
我:怎么会这样?
4:文理学院嘛,不过其实即使NYU USC也是以各自的电影研究生项目著称......就是我的个人意见是本科学电影有点Narrow。
我:嗯,不管去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都会有弊端吧。我觉得“学电影“这个动作本身就很narrow很限制人了。
讨论
4:展开讲讲你之前“学电影”的动作narrow的原因?
我:我觉得学电影和拍电影是两件事情,两条绳子穿插起来拧在一起。先说理想的,我认为拍电影,用影像表达东西,(理想下)是一种天命,当生命里的一切都在罗盘转动的一瞬间达到某一种美的平衡的时候,去拍,拍出来的是真正的电影。学电影,更加像学习(接受)一套base on电影工艺的系统,在这个工业里大家都是匠人或生意人。电影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后者,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会成为产业里的劳动力。拍电影这个动作是不需要一个社会教育体系特意来铺垫/regulate的。电影学/电影史都是由“拍电影”的积累而存在的。
4:Very interesting point
我:我觉得四个春天的饭叔就是拍电影的人
4 :嗯 但是我认为你的argument里面还是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
我:同意,我临时打的字,比较随性潦草啦,【搬到豆瓣上还是不变的随性潦草】,一边学电影一边拍电影/或反过来,当然也是存在的,可能任何一个电影教育系统都在试图融合平衡两边,你说。
4:嗯嗯。比如说 我同意你说的两者要分开来看。首先二者相互依存 谁没了谁都不行 这是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 我认为还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二者间相互的身份转化。比如 一个熟悉电影工业的人会不会因此拍出更好的电影 甚至能带动更多像你提到的 陆导那样的拍电影的人 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而且目前的答案都是相对正面的。简而言之 学电影的不一定能拍好电影 但拍好电影的离不开学电影的;使拍电影的不只昙花一现 而可以源源不断地产出越来越好的作品需要更强的专业性 更强的专业性建立在更完整的人力资源链上 这其中除了技术的普及 还是需要学术和教育的奠基——即便成为这个工业中一环的劳动力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
我之前的一个感想⬆️
你提到了“好电影”这个概念,我暂且理解为“好看”的电影。
在电影诞生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会动的图像超级好玩超级好看,甚至电影这个概念在制作电影的人、观看电影的人中间都没有建立起来,这时候“好”的概念很简单。随着“拍电影的人”百花齐放,为拍电影的人服务的匠人们越来越成系统,电影工业边得越来越复杂且强大,这种变化带来的是更多面的包容性,电影要称为“好电影”,要经受的考量会越来越多。没有人敢指点江山,说哪部电影好哪部电影不好。我个人认为经受过电影学术训练或是熟悉电影工业的人会比其他人更了解这个(些)考量系统,所以他们拍出系统内能认可的average水平的“好电影”不足为奇。
然而,我个人认为只有极少极少的人是带动电影这个艺术往新的可能性、新的高度发展的。当他们做出电影的时候,可能这个产品无法被现有的任何一个考量系统所判定,它“好”还是“不好”,谁都不能说。既然评判系统停机了,那么也无所谓比拼电影从业者是否是“拍电影的人”了。开心就好。
再提一下,关于劳动力,我觉得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劳动力,就是服务于不一样的体系罢了,谁都很难,要成为现有体系里拔尖的人当然是大家的目标了,难难。
4: 6
-
佐翼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7 09: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