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洞庭湖的诗和酒,水神的菱角和芡实
点击上方"九九甲古韵轶事"关注我们
今天文中插图是九九甲手绘~
唐德宗贞元年间,湘潭县尉郑德璘的家在长沙,每年去探望一次住在江夏的表亲。从长沙到江夏的途中要渡过洞庭湖,经过湘潭。
郑德璘每次途经洞庭,都会遇见一个老者在洞庭湖上划着船卖菱角和芡实,说他是老者,是因为他的头发全白了,可要是看他的面部皮肤,却还是像年轻人一样光洁。郑德璘与他经常讨论玄学。这位老者的船上只有菱角和芡实,郑德璘很奇怪,便问老者:“船上没有粮食,您都吃什么呢?”老者说:“就吃菱角和芡实。”郑德璘喜欢喝酒,经常携带好酒“松醪春”去江夏。每次都邀请老者一同喝酒,老者从不客气,喝了酒也从没有过一句感谢的话。
有一次,郑德璘到江夏看完亲戚后,准备返回长沙。将船停泊在黄鹤楼下。有个姓韦的盐商,开着一艘大船要去湘潭。晚上韦生与邻船的人宴饮话别。韦生的女儿在大船的后舱与邻船的女儿谈笑聊天。快到半夜的时候,听到江上有个秀才在吟诗:
“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
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红蕖香惹衣。”
邻船女儿的字写得非常好,她看见韦生女儿的化妆镜匣里有一张红色小笺纸,便把听到的诗句抄录在了上面。她觉得这首诗写的很美,便轻声念了许久,但夜已深,外面念诗的人已经走了,也不知诗是谁做的。到了第二天早上,两个女孩子便乘船各奔东西了。
郑德璘的船和韦生的船几乎同时离开鄂州,天黑时又停泊在一起。不久船都开进了洞庭湖,这时,两条船离得很近。
韦生的女儿姿容美艳,皮肤雪白,衣着华贵,在船舱中的窗旁垂钓,好像临水照花,十分迷人。郑德璘在自己的船上看到了韦生之女,立刻心生爱慕,便找了一尺红绡,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纤手垂钩对水窗,红蕖秋色艳长江。
既能解佩投交甫,更有明珠乞一双。”
郑德璘的船小,很轻松的划到了大船的一侧,将红绡挂在韦生女儿的垂钓钩上。韦生的女儿拿到红绡和题诗之后,反复诵读,但因平时不是很爱诗书,便不太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又觉得如果不回赠郑德璘,会不好意思。便将那天晚上邻船女孩写诗的红笺挂在钩上,续给了郑德璘。郑德璘以为红笺上的诗是韦生的女儿写的,非常高兴,然而他也没太看懂诗的意思,不知如何回复。
韦生的女儿很爱惜的把红绡系在胳膊上。洞庭湖面上风平浪静,韦生的大船突然加速,杨帆而去。郑德璘刚想跟上,没想到一瞬间风势增大,波涛翻滚。虽然他心中着急想要追赶,可是小船难以抵御风浪,无法前行。郑德璘心中十分遗憾。到了第二天黄昏,洞庭湖上打渔的人对郑德璘说:“昨天有个盐商的大船,已经全家沉没在洞庭湖里了。”
郑德璘大吃一惊,悲伤的精神恍惚,心情难以平复。当天晚上,他做了两首诗表示祭奠,题为“吊江姝”。一首是:
“湖面狂风且莫吹,浪花初绽月光微。
沉潜暗想横波泪,得共鲛人相对垂。”
另一首是:
“洞庭风软荻花秋,新没青蛾细浪愁。
泪滴白苹君不见,月明江上有轻鸥。”
然后,他对着江面撒酒,将诗投入水中。郑德璘的虔诚感动了水神,水神派人送信给洞庭水府。府君看了信后,召集了溺水者,问:“谁是郑德璘所爱的人?”
而韦生的女儿并不知道谁是郑德璘,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水府的主事看大家都很茫然,便上前检查溺水者的胳膊,果然看到一个女孩子的胳膊上系着红绡。
主事便对府君说:“郑德璘以后会是我们这里的地方官,况且他如此重情重义,咱们想办法让他的心上人活过来吧。”于是府君叫主事领着韦生的女儿去见郑德璘。韦生的女儿临走时看了一眼府君,感觉他只是一个老者。随后,主事便带着她快步赶路,眼看路到了尽头,前方只有一池碧水,韦生的女儿正在纳闷,没想到主事一把将她推入水池中。韦生的女儿在水中浮浮沉沉,十分难受。
而此时郑德璘还没有睡,虽然已经三更天了,但他仍在读红笺纸上的诗,心中十分悲痛。忽然,他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东西碰到了船,然而划船的人已经睡了。郑德璘便手持蜡烛来到船边查看。水面飘着彩色的衣服,好像是一个人,于是郑德璘赶忙搭救。捞上来一看,竟是韦生的女儿,胳膊上还系着红绡。
郑德璘欣喜异常。过了许久,韦生的女儿才醒过来。到了天亮,才说得出话。她说:“是府君受了感动,才让我活了过来。”郑德璘问:“府君是什么人?”但韦生的女儿也说不清楚。
不久,郑德璘娶了韦生的女儿为妻,一起回到长沙。
又过了三年,郑德璘调任新的官职。他想谋求醴陵县令,但韦生的女儿说:“醴陵县可能去不了,但有可能会去巴陵。”郑德璘问:“您怎么知道?”韦生的女儿说:“当时府君说你是他们的地方官,洞庭属于巴陵县,所以我想应该会去巴陵县。”郑德璘默默的记下,等待任命。果然新的任命就是巴陵县令。
郑德璘先到巴陵赴任,然后,派人去接韦生的女儿,船驶到洞庭湖,赶上逆风,船顶风难行。郑德璘便又派了五个人去迎接韦生的女儿,其中有一个老者,漫不经心地划着船,好像不想用力。韦生的女儿便生气地斥责他。老者回头说:“我过去在水府救你,你不但不感谢我,现在还对我发怒吗?”韦生的女儿明白过来,非常害怕。她请老者上到自己的大船,行了拜见之礼,摆上酒菜水果,磕头说:“我的父母,应该还在水府,我可以去探望吗?”老者回答说:“可以。”
不一会儿,他们坐的船好像沉入了水中,但是和在陆地上并没有什么两样,没有溺水的痛苦感觉。
转眼到了当年所在的水府,韦生一家人大大小小围着船大哭,韦生的女儿看到父母的行为举止像活着时一样,房子也与世间没有区别,便问父母有什么需要。她的父母说:“凡是掉到水里的东西最后都会到这里,但是这里没有火,所以只能吃菱角和芡实。”她的父母又拿出数件金银器具给女儿说:“这些东西在这里没有用处,送给你,快走吧,你不能在这里久留。”韦生的女儿哭着和父母告别。老者拿笔在韦生女儿的头巾上写道:
“昔日江头菱芡人,蒙君数饮松醪春。
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郑德璘。”
写完,便看到有奴仆和侍从数百人,来到船边迎接老者回水府。
一会儿,船浮出了水面,船上所有的人,都目睹了这件事的发生。
郑德璘细读了老者写在头巾上的诗,才明白府君就是当时在小船上卖菱角和芡实那个老者。
又过了一年多,有个叫崔希周的秀才拿自己诗向郑德璘请教。其中有一首:“江上夜拾得红蕖”的诗,这正是韦生女儿赠送给他的红笺纸上的诗。郑德璘起了疑心,便询问崔希周是何时做的诗。崔希周回答说:“几年前,我的小船停泊在鄂州,江上月明,我还没有睡着,听到有个小东西碰船的声音,同时还闻到了芳香扑鼻的味道,捞上来一看,是一束芙蓉花。因此我做了这首诗,诗成之后,我还在江上朗诵了很久。”郑德璘感叹道:“这就是命啊!”
从此,他不敢轻易经过洞庭湖。后来,郑德璘的官做到了刺史。
《德璘传》:贞元中,湘潭尉郑德璘,家居长沙。有亲表居江夏,每岁一往省焉。中间涉洞庭,历湘潭,多遇老叟棹舟而鬻菱芡,虽白发而有少容。德璘与语,多及玄解。诘曰:“舟无糗粮,何以为食?”叟曰:“菱芡耳。”德璘好酒,长挈松醪春过江夏,遇叟无不饮之,叟饮亦不甚愧荷。德璘抵江夏,将返长沙。驻舟于黄鹤楼下,傍有鹾贾韦生者,乘巨舟。亦抵于湘潭。其夜与邻舟告别饮酒。韦生有女,居于舟之舵橹。邻女亦来访别。二女同处笑语。夜将半,闻江中有秀才吟诗曰:“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红蕖香惹衣。”邻舟女善笔札,因睹韦氏妆奁中,有红笺一幅,取而题所闻之句。亦吟哦良久,然莫晓谁人所制也。及时,东西而去。德璘舟与韦氏舟,同离鄂渚信宿。及暮又同宿。至洞庭之畔,与韦生舟楫,颇以相近。韦氏美而艳,琼英腻云,莲蕊莹波,露濯蕣姿,月鲜珠彩。于水窗中垂钩。德璘因窥见之,甚悦。遂以红绡一尺,上题诗曰:“纤手垂钩对水窗,红蕖秋色艳长江。既能解珮投交甫,更有明珠乞一双。”强以红绡惹其钩,女因收得。吟玩久之,然虽讽读,即不能晓其义。女不工刀札,又耻无所报,遂以钩丝而投夜来邻舟女所题红笺者。德璘谓女所制,凝(“凝”原作“疑”,据明抄本改)思颇悦,喜畅可知。然莫晓诗之意义,亦无计遂其款曲。由是女以所得红绡系臂,自爱惜之。明月清风,韦舟遽张帆而去。风势将紧,波涛恐人。德璘小舟,不敢同越。然意殊恨恨。将暮,有渔人语德璘曰:“向者贾客巨舟,已全家殁于洞庭耳。”德璘大骇。神思恍惚,悲婉久之,不能排抑。将夜,为吊江姝诗二首曰:“湖面狂风且莫吹,浪花初绽月光微。沉潜暗想横波泪,得共鲛人相对垂。”又曰:“洞庭风软荻花秋,新没青蛾细浪愁。泪滴白苹君不见,月明江上有轻鸥。”诗成,酹而投之。精贯神祗,至诚感应,遂感水神,持诣水府,府君览之,召溺者数辈曰:“谁是郑生所爱?”而韦氏亦不能晓其来由。有主者搜臂,见红绡而语府君,曰:“德璘异日是吾邑之明宰,况曩有义相及,不可不曲活尔命。”因召主者,携韦氏送郑生。韦氏视府君,乃一老叟也,逐主者疾趋而无所碍。道将尽,睹一大池,碧水汪然,遂为主者推堕其中。或沉或浮,亦甚困苦。时已三更,德璘未寝,但吟红笺之诗,悲而益苦。忽觉有物触舟。然舟人已寝,德璘遂秉炬照之,见衣服彩绣似是人物。惊而拯之,乃韦氏也,系臂红绡尚在。德璘喜骤。良久,女苏息。及晓,方能言。乃说府君感而活我命。德璘曰:“府君何人也?”终不省悟。遂纳为室,感其异也,将归长沙。后三年,德璘常调选,欲谋醴陵令。韦氏曰:“不过作巴陵耳。”德璘曰:“子何以知?”韦氏曰:“向者水府君言是吾邑之明宰,洞庭乃属巴陵,此可验矣。”德璘志之。选果得巴陵令。及至巴陵县,使人迎韦氏。舟楫至洞庭侧,值逆风不进。德璘使佣篙工者五人而迎之,内一老叟,挽舟若不为意,韦氏怒而唾之。叟回顾曰:“我昔水府活汝性命,不以为德,今反生怒。”韦氏乃悟,恐悸,召叟登舟,拜而进酒果,叩头曰:“吾之父母,当在水府,可省觐否?”曰:“可。”须臾,舟楫似没于波,然无所若。俄到往时之水府,大小倚舟号恸。访其父母。父母居止俨然,第舍与人世无异。韦氏询其所须,父母曰:“所溺之物,皆能至此。但无火化,所食唯菱芡耳。”持白金器数事而遗女曰:“吾此无用处,可以赠尔。不得久停。”促其相别。韦氏遂哀恸别其父母。叟以笔大书韦氏巾曰:“昔日江头菱芡人,蒙君数饮松醪春。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郑德璘。”书讫,叟遂为仆侍数百辈,自舟迎归府舍。俄顷,舟却出于湖畔。一舟之人,咸有所睹。德璘详诗意,方悟水府老叟,乃昔日鬻菱芡者。岁余,有秀才崔希周投诗卷于德璘,内有江上夜拾得红蕖诗,即韦氏所投德璘红笺诗也。德璘疑诗,乃诘希周。对曰:“数年前,泊轻舟于鄂渚,江上月明,时当未寝,有微物触舟,芳馨袭鼻。取而视之,乃一束芙蓉也。因而制诗既成,讽咏良久。”德璘叹曰:“命也。”然后不敢越洞庭。德璘官至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