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人文情怀下的诗意栖居设计探源
题记:
风物依旧,
新世界不新,
好像旧世界的延伸,
只是沒有了家。
——高尔泰

诗意的回归
1980年,被喻为中国地产的元年。这一年邓老把房子定义为商品。在短短不到40年的时间里,风云诡谲、几经波折……房产的发展始终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从“筒子楼”、福利分房到商品房,从蜗居钢筋水泥到追逐园林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需求也正在不断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诡谲的是,人们对理想景观、诗意栖居的不断探索,却再一次将目光锁在了千年以前。“中式风格”的‘归园田居’和“一方宅院”引爆了一个又一个地产项目,纵然今天科技极度发展,配套更加完善,但是对于居住诗意期盼却如千年前一般无二。或许这就是华夏民族千年文化淘养而成的居住基因!

说到诗意栖居这个词,都会提到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
……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
后经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逐渐被世人所熟知!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诸人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说到底,类似于工艺美术运动,是对工业革命的极速发展的一种反思与警醒。
而在中国,居住从来都不缺少诗意……
居住诗意不是新的诉求,而是觉醒。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园田居是诗!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寓居深深庭院是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简简单单的民居小院亦是诗……
生活不止一种,诗意亦不止一种!

诗意探源
细品下来发现,无论哪一种诗意都源于对私人空间的追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渗透……而这里面又有士人和庶民之别,我们一一分析一下。
说到诗意栖居,不得不提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士人的隐逸思想。正所谓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所有形态的隐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即把个人和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社会上的政治权力以及人群会给他们带来威胁,这种威胁可能是对个人生命造成了威胁,也可能是威胁到了自身的德行的完整,但是,个人的力量又不足以对抗这种威胁或者改变这种威胁,因此逃避也就成了唯一可以选择的路。强权之下,他们需要一个私人空间,可以自由呼吸……
三种士人的隐逸方式,只有小隐和中隐提到居住实物,对居住哲学有所探究,我们单说这两种。
“小隐”者,深处郊野,山高皇帝远,对围墙的需求没那么强烈,所以一般以篱笆为主,就能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再一个身处真山真水真自然之中,没有了高墙大院,开窗即是美景,只需借景大自然便可随时放飞自我……没了高墙更是能与大自然完美融合,所以庭院的设计考虑也会相对简单。

比如说海子的理想生活是: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比起陶渊明的开荒南野,悠然南山,海子的海上田园亦是棒棒哒,想想就令人羡慕!此谓归园田居。
时至今日,能做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多是一些度假酒店了,天下名山僧占多变成了天下风景睡得多(酒店)……由于国家对于基本农田的保护以及房产开发容积率等多方面的考虑,房产开发以“归园田居”为范本的类型相对较少,如今的农旅小镇算是一种的新的尝试吧!

然后是中隐,闹市中车水马龙自然嘈杂不断,想要一个自己的空间畅抒情怀,就需要高墙大院来围合,以避开世事纷扰。但是这样一来,也与大自然失了联系,出于对于自然的渴望,城市再造山林,人工之自然就成了院子内的必需品了。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足征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园林讲究曲折迂回,营造庭院深深的感觉,造景多借鉴山水诗画,诗意最浓,其间将个人的居住理想、爱好习惯统统融入园林之中,倒是也落个潇洒痛快!

此种形式下住所只是整个园林的一部分,比如 容膝斋 ,可容膝即可 ,精神的追求在先。而今天房产开发主体是房子,院子是从属于房子的,虽说今天有人提出“房子用来安放身体,院子用来安放灵魂”,那也大概有先功能后精神的意思。略有不同。所以形式上和民居应该是同属一脉,只是古之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今天造园的手法也多从中借鉴。

对于普通民居而言,围墙本身是防卫安保之用,后来这小小的一方庭院成了家庭的核心。“院子,就是一个小世界”,承载着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上演着柴米油盐的故事,膝下承欢的怡然,这是一种淳朴的诗意!而院子之于民居,造景更是不需要太多手法,一棵枣树,一科石榴树,或是一株海棠,就成了院子的自然点缀,传承千年,中国人的“家”,就变成了“家庭”。于是不论圣贤,但求筑一小窠,得一方天地,躲进庭院成一统,看堂前花开花落,望檐上云卷云舒,等春去秋来。

再往下说,一个个的院子,一面面的墙,慢慢的聚集在一起就变成了街坊!前面说了院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是个人空间的追求所致,为什么又要聚集?是的,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存在,想要私密又想要自然,于是就在院子里种植花花草草,想要私密又想要与人社交,满足生活需求,于是又将院落聚集……"出则繁华,入则宁静",这样的追求是有来源的。我们今天说街坊、老街坊,其实在说的是我们的邻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词也和院子一样,带上了些许温情……
所以,今天以街巷式为布局的院子系列的房产开发接连不断。

写在最后:
归园田居和院子生活作为两种居住理想,同出一脉,却又有所不同。归园田居是一种逃离之后的外向化的空间追求,而院子生活则是闹市中求静谧,是一种内向化的诗意追求。
诗意栖居本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上述所说的居住环境的营造当归之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诗意栖居是对一个人品性性情的诗意要求,大有心中有诗,处处都是诗的意思,由内而外,讲究的是“心”,这个和居住环境的设计关系不大。况且,设计改变生活,设计师在考虑设计的时候讲究通过物质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人的居住心境,使人有诗意栖居的感觉,是由外及内的,这和精神的诗意栖居是反向的。在此,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了。
还有 ,还有,还有最重要是:
“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房子本来是用来住的,是人们最基本需求,诗意栖居,本来也是很美好的事,可实际却是已造广厦千万间,却难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真诚的希望地产能真正回到居住的本质上来,而不是过分的炒作,使本来普通平常的东西变成了渴望而不可求的希冀!
微信公众号:陌上风语
-
微光影园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17 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