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在感情中有处女情结?
“一个不自爱的女人,
你让我怎么相信她能爱别人,
我怎么相信她能爱我。”
看过《欢乐颂2》都会知道,应勤在剧中这句话一时激起多少气愤,尤其女性:
凭什么用女性的第一次来评价女性的不自爱?
不可否认,社会发展至今仍存在接受先进教育骨子里却保存这种思想,“处女情结”仍让很多男男女女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男权占比偏重的现在,许多男性对这种情结情有独钟。
他们往往自认为,在感情中女性的第一次必须是献给他们的,作为自己的所属品,在任何方面也必须完完全全属于自己,要说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些过了,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早就延续了千年。
但,不是处女有什么错?

所谓“处女情结”,百科上是这样定义:
女膜崇拜来源于人类农业社会中的财产式婚姻,是父母把女儿当做待价而沽的物品,丈夫把妻子作为一种财产来占有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这种把女性物化的出售和占有里,处女膜的完好就像是表明该物品或者该财产未被动用过的标签一样。
因此在所有民族的农业社会时期里,所有人,包括女性自己,都把女性的处女膜完好与否看成是该女性是否贞洁、是否与别人有过性关系的唯一标志。因此才会出现"处女"和"处女之膜"这样的概念和名词。
男性执着于处女情结的同时,不少女性也同样看重。
以“处女情结”为主题的调查中显示:有47.43%的男人会在意自己的女友是否是处女。而这个比例在女性中更高,有64.97%的女性在意自己是否为处女。
不少女性在对于这种情结可能更为偏执。她们会认为自己的第一次必须完全奉献给以后与自己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如果有一次的失足,负罪感油然而生。
女性在长期的被灌输的思想中不容她们在自己第一次中出错,“贞节牌坊”、“性忠诚”似乎是社会给予女性继续生存的救命稻草,这是老一辈陈腐思想的产物。
悲催的是我们青春期性教育正被这些保守思想一点点侵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成长路上难免会被他人的负面评价有所影响,同时也很难根除。
对处女膜的崇拜是传统套在女性脖子上的枷锁,在一点点的收缩中否认了女性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不少国际女权主义者也在坚决反对将女性人格禁锢在这一小片生理构造上,但毕竟是本源的问题,也会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后遗症。

对于这种后遗症,大家怎么看——
@单身汉纸
能不在乎的就不是男人了,只能说在综合考虑在女孩确实不错,感情也确实好的情况下,有一部分人选择接受。
我坚持这是个人择偶问题,即使不愿意选择也没什么,但实在犯不着用这个话题去歧视和抨击,完全没有必要的。在现阶段,这是没有办法达到所谓的男女平等的,也是需要慢慢别改变的。
@农村户口
谁都想另一半很完美,我也不例外。大家都说我是老司机,说我经验多,在这方面可能更愿意选择非处,恰恰相反,正因为经历多了现在在选择长期伴侣上还是坚持选择“处”。
@叮当猫
有“处女情结”的一般是处男吧。对感情的要求无非是生理和心理上完全和自己状态吻合,当女生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处与自己不对等,尤其是生理上,“处女情结”表现的淋漓尽致。
无可厚非这是他们对自己情感要求,对于那些“处女情结”我们不能用一己之见去否定,这种处女情结也并非完全纠结女性的完整度,也不能排除其中对女生上段感情付出的过分在乎。

对于失去第一次的女性而言,实在是不公平。
就像陈奕迅《十年》中歌词描述一样——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女生也想将自己第一次交付于未来的那个人,但怎会料到这不是最后的那个?
在知乎上看到网友这样的分享——
“有一天晚上,女友问我,你在意我是不是处女吗?
我认真思索了一下说,在意,我不喜欢别人像我一样的占有你,哪怕只是曾经。
但我之前并不认识你啊,女友很无辜地说,要是我很早就认识你,肯定会把我的第一次留给你。
所以我明白,我的未来已经不能没有你!”

在宣讲男女平等的社会,“处女情结”并不是能拿出来标榜自己情感忠诚度。
对于“处”的崇拜无疑是对“非处”的不尊重。
除去传统影响,另一原因男性对社会压力的焦虑。在本就男多女少的现实中,在女性择偶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下,男性在很难达到这种要求难免会在其他地方寻求来维持平衡的女性弱点,处女情结由此产生。
他们把此当成反击女性的致命要害,这样似乎才能让自己在这段感情中处于有利地位。
但无论什么情况下,
当提出女性必须是“处”的要求时,那你是“处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