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伴娘生涯
她们总是问我,你什么时候谈男朋友啊?我笑说,我做你们的护花使者呀,看着你们幸福我就幸福啦!
仔细算来,我一共参加了五场婚礼,做了三次伴娘。次数并不算多,与我同年龄的姑娘做过七八次的也有,但即便是这样,也已经让我和朋友产生了错觉,伴娘专业户的头衔响当当的挂在我的身上。
民间传说,女孩子做伴娘一生不能超过三次,不然便会嫁不出去。我倒是对这样的说法从不顾虑,朋友觉得我的不顾虑是来源于我的“不婚主义”,但事实上,我对爱情从不绝望,甚至将它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是也不渴望,相信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安排,并不需要我太操心。
世俗间的规则我从不听从与在乎,我只相信与认可我心目中的道德准则。
但我的朋友大多数跟我走的不是一个路子,他们早早恋爱,早早结婚,早早生子,二十五岁未到的年纪便做了母亲,一开始我自然很震惊,但我也逐渐接受,因为这是她们自己的选择,而且看起来,她们并不将就,对未来饱含希望。
我第一次做伴娘的时候大概二十岁,单位里非常要好的同事叫了我和我的闺蜜,我很兴奋,因为我从来没有当过伴娘,对于婚礼的流程也是一知半解,去她们家纯粹抱着好朋友大聚会的心态,至今历历在目的是婚礼前一夜新郎官开车载着我们三个人去浴室洗澡,晚上回到家又急急忙忙敷着不怎么服帖的面膜躺在床上自拍,大概那个时候我便知道,亲眼看着她嫁人以后,未来我们见面的次数十根手指头都数的过来。
婚礼是在她们自己家办的,中午一餐,下午去南北湖拍外景,三月的天,还未有春天的暖意,寒风飕飕,好在伴娘裙外套了件呢大衣,勉强靠抖动身体获得些热量。晚餐设在男方父母家,菜式和中午的差不多,又因为伴娘一直要跟着新娘敬酒的关系,这一餐吃得很少。
逐渐体会到结婚是一场耗时耗力的仪式,由紧张逐渐转为倦怠,往往到了晚上,新娘已经在呐喊:“赶快结束吧!”
伴娘也开始感到有些无趣了,因为她发现民间的那些婚礼习俗透着一股低级趣味,场景越恶俗,周围的人就越高兴,让人无法久久注视。
倒也有让人觉得美丽,心生感动的场景,比如那一夜除了烟火外,一群人还放了无数盏孔明灯,宫廷剧中的场景在现实中看到,总有如梦似幻的错觉。
第二次当伴娘是在2016年,我已没了第一次当伴娘的激情,但好在我俩是相识多年的好友,平时出来逛个街骑个车都能笑嗨的那种,可想而知婚礼也不会无聊到哪去。
下午去公园拍外景的时候,摄像师将他的相机借给我用,我拿来拍了不少新郎新娘搞怪的照片(其实就是黑照哈哈哈哈)。

说起来,命运还真是让人预料不准,从前读书的时候,我和新娘讨论,总觉得会是另一个伴娘先结婚,因为她对爱情的期待比我们都重的多,谁能料想到,一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小丫头竟然先一步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虽然结婚并不会让我们的关系发生什么变化,但不知为何,听着司仪念的台词,眼泛泪光,总有一种将她从我身边夺走的感觉,从我方到他方竟然不过一纸证书。
第三次当伴娘就在大前天,新娘与我在学校时常常聊感情聊到自修课都逃掉,所以我俩更像是交心的知己。因为我文艺属性的关系,新娘还特意挑了一位同样爱好文艺的姑娘,那姑娘长得白白净净,娇小温柔,相衬之下,我显得有些“强壮”。

伴娘是新娘的前同事,见证了新娘和新郎的相识相知,代表着新娘的现在;我是新娘以前的同学,见证了新娘的学生时代,代表着新娘的过去。
很显然,在婚礼上,“过去”是派不上任何作用的,我和新郎又完全不相识,所以在门口挡新郎和伴郎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现在”姑娘在问问题,偶尔我附和一声,刷一下存在感。
新郎和我想象中有些不一样,更瘦晒得更黑一点,但他念结婚承诺书时的口气,大约让在场的许多姑娘感动,明知道承诺书是淘宝上千万份中的一份,可只要是不同的人念出来,产生的效果大大不同。
我在这一刻相信:或许幸福的确可以长久的属于这一对璧人。
晚上宴席,穿着九层婚纱的新娘特别美,精致的妆容,幸福的笑脸,所有人都为他们鼓掌,而我看到她爸爸在台上把她交付给他的时候又没忍住热泪啊,几年时间短短一刹没了,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她笑嘻嘻的对我说,我们再去买个鸡排和鸡腿吧!
幸福和伤感果然是共存于同一空间的,结婚所带来的对未来的期待必然混合着对过去岁月流逝的惆怅。真正的离开原来并不是两人关系的终结,而是自己对过去时光的郑重道别。
-
不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18 13: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