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藏小众景点
查看话题 >泰国国家博物馆:却克里王朝历代副王的家
1568平方公里、800多万人、400多座寺庙、50个市辖区,曼谷又大又乱,无所不包。唯独会让博物馆爱好者失望。好在,一座恢弘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座记忆博物馆。
去曼谷吧,和数不过来的老的、少的、美的、丑的各路游客一起挤在大皇宫金灿灿的屋顶下,和望不到头的私家车、出租车、突突车、摩托车一起堵在暹罗广场的大马路上,和争先恐后的河北、辽宁、湖南、广东老表一起败在遍布街头的711、Big C货架前,和精力过剩的黄、白、黑、棕各色人等一起混在烟熏火燎的考山路边……
刚到曼谷的第一天就厌烦了曼谷,更准确的说是从搭摩的在巴吞望区感受速度与激情,帽子被大风吹飞,对着摩托骑手喊stop,直面滚滚车流,一路小跑去追帽子的时候开始的。这座“天使之城”,在2018年,还是只有三条地铁线,而且分成三个系统,分别售票。一趟坐下来往往20RMB起跳。既缺钱又缺时间的我,只好机智地选择了摩托车。
天使之城,宏伟之城,永恒的宝石之城,永不可摧的因陀罗之城,世界上赋予九个宝石的宏伟首都,快乐之城,充满著像似统治转世神之天上住所的巍峨皇宫,一座由因陀罗给予、毗湿奴建造的城市。
但曼谷终究是迷人的,像它那形容词买一赠十的名字一样繁琐又傲骄,像巴利语、梵语、古汉语、 古孟语、古缅语、现代英语的综合体——泰语一样复杂又和谐 。管你来自火星、金星,还是喵星、汪星,都能在曼谷这个人类文明大拼盘里找到自己的小角落。左手王权,右手民主。左手宗教,右手娱乐。左手传统,右手新潮。左手东方,右手西方。陆海之间、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圈之间、东西方之间的泰国,尤其是泰国中部的泰京曼谷,调和矛盾、杂糅嫁接的能力真的溜。

在大皇宫拍完几张打卡照,已经迫不及待要避开人流(毕竟在当头烈日之下,在各路游客的众目注视之下,摆pose,并不简单)。加之在清迈时已经有了寺庙审美疲劳,于是向北,沿着王家田广场,一路走到了曼谷国博。途径路边一座真人大小的铜像,被十分郑重地供奉着。由于抵泰数日已感受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想来这也是延绵至今的却克里王朝的某代国君吧。

曼谷国博入口很小,像泰国各大企事业单位一样,供着诗丽吉太后年轻时的大照片(8月12日是太后生日)。眼前就是号称东南亚第二、中南半岛第一大博物馆了(泰国国博是一个系统,在全国各地有40多家分馆,毗邻曼谷大皇宫的这一家是主馆)。但直觉告诉我,这俨然还是一座寺庙。安静疏阔的一个大院子,不同年代修造的亭台楼阁错落期间。逢周一周二闭馆,泰国人免费参观。除了成群结队的泰国小学生,外国游客委实不多,也算个躲清静的去处。售票处的小哥对着一摞展厅指示图,用马克笔在图上打叉。左一个、右一个,大大小小一共14个展厅,至少一半展厅正在装修改造、谢绝参观(大皇宫也在装修,似是为拉玛十世加冕礼做准备)。展出内容照例是个大拼盘,从泰国历史到佛教文化,从音乐戏剧到王室日常,从微缩模型到原状陈列,什么都有一点,但浅尝辄止,什么都不深入系统,看得人有些懵懂。展陈条件也很一般,远不如国内一些新建的地市级博物馆。如果要更直观了解泰国历史,据说声光电齐备的暹罗博物馆值得一试。这里唯一的好处,是在古建筑中展出古物,环境相合的气场算是难得。



1号展厅冷气很足,走马观花转了两圈,感觉自己很像文盲,200泰铢的门票未免可惜。展厅的出口处,有一个小屏幕,循环播放着一段大约只有10分钟长的纪录片,介绍博物馆历史沿革。粗粗看下来,一个英文词——viceroy重复了好几次,着实有些惊诧。这个有些杂乱无章的博物馆,居然是一个有故事的博物馆。那一瞬间,我居然联想到了俯拾皆是古籍的另一座天使之城——罗马。


纪录片说到,博物馆这块地皮原本叫Front Palace(前宫),是泰国viceroy的宫邸。历史上前宫面积甚大,还包括附近的国家大剧院、国立法政大学等周边区域。本以为viceroy指的是“总督”一类的官职,但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了路边那位不知名的“国王”铜像,再听下去更不得了,这位“国王”不是什么“总督”,而是拉玛一世的亲弟弟,货真价实的Vice King、Second King。

现时王室葬礼流程主要分为六个步骤:一、棺椁从大皇宫内律实宫(Dusit Maha Prasat Throne Hall)运送到卧佛寺,安置于大胜利战车上。二、从卧佛寺运送到王家田广场。三、棺椁逆时针绕皇家葬礼柴堆三圈,安放于柴堆上。四、遗骨和骨灰用不同两架肩舆抬回律实宫。五、将遗骨送到大皇宫内节基宫(Chakri Maha Prasat Throne Hall)供奉。六、将骨灰葬入皇家墓地。(译自展厅英文解说牌)

作为一个被中国两千年封建文化和各种宫斗剧滋养的无知青年,第一次听到副国王这个名号还是挺震惊的。一山不容二虎,国王之下立一个副国王,和宝座旁边放一个炸弹有什么区别?

经过一番猎奇式的粗略研究,副王制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掌故很多。
首先,副王并非泰国独有。中南半岛的佛教国家中,至少缅甸、老挝、柬埔寨也都有副王制度,而且高度相似,头衔叫做Uparaja(不同语言拼写略有不同),来源于梵文和巴利文。据此推测副王制度最早应来自于古印度的影响。副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和权势远高于其他皇室成员,其头衔归属与血缘关系或者年龄长幼没有必然联系,王位也不能世袭,国王在选定副王时乾纲独断,但不外乎在最受信任的弟弟或者最受重视的儿子中择其一。

其次,副王并非却克里王朝的发明。泰国建立大一统封建政权凡七百余年,经历素可泰、大城(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却克里)四个王朝。从大城时期起,副王制度就始终影响泰国历史的走向。大城政权吞并素可泰后,曾由王子兼任素可泰国王,形同副王,应为泰国副王制度雏形。大城时期正式册立了5位副王,副王筑官邸于皇宫之前,故而“前宫主人”成为副王的代名词,也被称为Wang Na。巧合的是,以大城前宫遗址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也成为了泰国国博系统的一家分馆。哪怕是只存续了15年的吞武里王朝,华裔国王郑信也同样册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副王。

再次,副王的权力在却克里王朝曾经达到高峰,也最终彻底走入历史。既产生了最有实权的副王——平克老(Pinklao),也酿成了“前宫危机”,导致前宫被废,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曼谷国博。
副王制度的微妙之处,在于副王可立可不立,即便册立也只是“推定”的王位第一继承人,并不是“法定”继承人。与中国的东宫太子制度明显不同。事实上,却克里时期产生的6位副王,只有1位最终成为国王(拉玛二世),也是6人中唯一以王子身份担任副王。其余5位中,有3位王弟、1位堂兄、1位王叔,最终都死于副王任上,无缘继承王位。
模棱两可的制度设计,决定了副王始终是国王手里的一枚棋子,合则用不合则弃。有时成为国王的忠诚助手,帮助国王巩固统治。有时发挥政治砝码的作用,帮助国王平衡朝局。有时则扮演摄政王的角色,确保国王不能视事时不出现权力真空。副王地位尊崇,拥有自己的小宫廷和禁卫军,但也往往被当做国王的替罪羊和挡箭牌,成为那些心怀不轨、觊觎王位之人的谋算对象。如此一来,国王的儿子们、国王真正属意的继承人则可获得相对安稳的政治处境。
却克里王朝6位副王中,有3位生平经历值得一说。


初代副王Singhanat,就是路边那位不知名的王爷,拉玛一世的弟弟。大城王朝末期,兄弟二人与同郑信同朝为官、相熟多年,后来缅甸入侵,大城王朝覆灭。郑信率领抵抗部队收复失地,定都于昭披耶河(湄南河)右岸的吞武里,哥哥担任昭披耶却克里(昭披耶是当时非贵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是为全国最高政务官员,同时还娶了郑信女儿为妻。后来郑信治理不善,遭遇宫廷政变,正在外地征战的兄弟俩返回吞武里,一手消灭政变集团,一手处死了郑信。哥哥自立为王,以自己的官职却克里命名王朝,是为拉玛一世。拉玛一世迁都到河对岸的曼谷,开始建造大皇宫和前宫。为了顺利获得清乾隆皇帝的认可,拉玛一世自称是郑信的儿子,名叫郑华(实际上拉玛一世只比郑信年轻三岁)。Singhanat功勋卓著,被立为副王,成为了前宫第一个主人。有传闻说,副王晚年时与拉玛一世生了嫌隙,病重时拒绝了哥哥的探视。

第五代副王Pinklao,生于吞武里老皇宫,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是国王,是拉玛二世(郑佛)的儿子、拉玛三世(郑福)同父异母弟弟、拉玛四世蒙固王(郑明)的亲弟弟。平克劳与蒙固是王后所生嫡子。拉玛三世为丽妃所生,但更受二世偏爱,拉玛二世出任副王时,三世就被封为“国王之子”。拉玛三世子嗣众多,但未曾册封皇后,因此没有昭华(嫡子),且当年作为庶子继承王位心内对蒙固有亏,遂与贵族集团共同支持蒙固继位。其时43岁平克劳,深受西方影响,能说英语,曾参与过美暹条约的谈判,政治才干不逊于蒙固,最终获封副王。在位15年间,平克劳权势不断日隆,自称“二王”,一应典仪待遇与蒙固王等同,全国三分之一的税收归其所有,麾下有超过2000人组成、西式装备的军队和一支数艘战舰组成的私人海军。作为当时宫廷中最熟悉西方的人,平克劳是《鲍林条约》(暹罗与英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谈判人。不同于其他东南亚相继沦为殖民地的结局,暹罗艰难周旋于英、法、美等大国之间,终于免于被完全殖民化,成为类似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此种结果对于暹罗这种体量的小国来说殊为不易。

平克劳的白色别墅极具政治意涵,典雅的装饰陈设显露出主人的不俗品味,平克劳借此拉近与西方人的关系,据说当时的西方使节称赞这栋别墅,“简直就像是一位英国绅士的家”。有趣的是这位“英国绅士”的家里,还有许多别具深意的法国、美国元素。



尽管平克劳比蒙固王小七岁,但却早两年死去。假如平克劳能多活几年,拉玛五世可能要换个名字。别墅二楼正中布置成灵堂,按照中国习惯供着一大一小两块牌位,称呼平克劳为“郑二王”。亦东亦西,亦古亦今,交叉对比过于强烈,让人有点晃神。平克劳对西方的刻意亲近,到底是心向往之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呢?


末代副王Wichaichan,是平克劳的儿子、蒙固王的侄子、五世的堂兄。1868年,蒙固王外出观测日全食,没想到染上疟疾去世。15岁的朱拉隆功(郑隆)自幼被当做继承人培养,被贵族集团会议一致推选为王位继承人。凭借着平克劳遗留的政治影响,Wichaichan成为了泰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父死子继、以堂兄身份上位的副王。只可惜年轻气盛的他碰上了更加年轻的拉玛五世,又碰上了一位行事古怪的摄政王Chuang Bunnag。正常情况下,应该由朱拉隆功亲政后自己选择副王人选,但摄政王力排众议,执意册立Wichaichan为副王,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这对堂兄弟矛盾的种子。朱拉隆功推行的改革一度十分激进,直接损害了其他王室贵族的利益,尤以副王首当其冲。国王代表的改革派和副王代表的保守派历史性地站在了对立面。矛盾愈演愈烈,一直到1874年12月初,副王收到一封匿名恐吓信,局势从此失控了。
副王担心自身安全,调动600名军人进驻前宫加强守卫,国王见状也开始进行军事部署。然而副王的士兵人数和装备比国王的部队都要多,国王更加忌惮。28日夜间,大皇宫宫墙内发生一次不明原因的小型爆炸,部分宫殿起火。副王的部队前往大皇宫救火,被国王的部队拒之门外。在此期间,副王始终身居前宫,没有亲自带兵。但根据政治传统,一旦国王有难,副王应当首先援救。朱拉隆功以副王没有相救为借口,出兵包围前宫。由于此时年轻的国王还没有完全掌控贵族集团,尽管内心不愿还是不得不求助摄政王出面调解。由于摄政王试图谋求私利,故意在国王和副王之间制造矛盾,导致副王逃往英国领事馆避难。直到2月下旬,英国海峡殖民地(包括新加坡等地)总督克拉克亲自赴曼谷调解,才最终促成双方和解。但Wichaichan被取消副王封号,只保留前宫称号和部分待遇,不再发挥政治作用。
十年后,Wichaichan去世。次年1月,拉玛五世废除副国王制度,改行西方式的王储制度。

前宫,作为却克里王朝百年来最重要的政治地标之一,作为泰国近现代进程的牺牲品之一,从此消失了。
历史故事总有番外。既有前宫,必有后宫。

泰国历史上的后宫(Rear Palace、Wang Lang、Deputy Vice-King)和前宫历史一样悠久,但故事少了许多,总共只有3位。大城时期册立第一位副王时,同时册立了一位“三王”。这位三王竟是一位平头百姓。后来又因失宠被处决。Sanpet八世册立长子为前宫,幼子为后宫,担心那位平民后宫被处决不太吉利,所以一度改名为大宫和小宫。
却克里王朝的后宫和前宫隔河相对,拉玛一世登基后封自己的外甥Thong-In为三王。Thong-In是拉玛一世的姐姐与一位大城王朝贵族所生的长子,长期在军队中追随郑信和拉玛一世。Thong-In死后,拉玛一世决意不再册立三王,直到拉玛五世将前宫与后宫一同废除。

前宫后宫,不复从前。作为追述历史时一条时隐时现的脉络,似有还无。
但背后的权力逻辑,在当下的泰国还未消失。也许永远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