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失对孩子的严重影响有哪些?
重庆有位奶爸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为了逃避带娃的责任,天天骗妻子需要在公司加班。

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行为教育多年,发现一个非常器官的现象;孩子青春期出现一些心理行为偏差诸如叛逆、早恋、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亲情淡漠等等问题时,来找我寻求解决方法的95%以上都是妈妈们。
爸爸去哪儿了?难道家庭中教育孩子都只是妈妈们的事情吗?
目前,中国家庭的教育模式基本变成了妈妈带孩子,爸爸赚钱,爸爸赚钱,甚或有的家庭,妈妈也变成了超人妈妈,既要带家庭还要打理自己的事业,在外面忙着拯救世界。于是就有人,中国的女人不是水做的,而是钢筋水泥做的!

接下来老师发现一个非诚有意思的事情,在普遍是妈妈带孩子的现在,女孩子中,女汉子显得特别的多;男孩子中,娘炮特别的多。于是校园恶霸中也是出现了不少女孩子的身影。

孩子尚且年幼时,妈妈比爸爸付出了更多的时间育儿。到了孩子上学读书,家长会成了“妈妈会”。多少家庭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成了一个隐身的角色。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父亲角色处于“缺席”状态
《2016年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显示,仍有不少人持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近四成的受访者认同“女方承担大部分家务而男方承担大部分消费”的观念。
家庭中“隐形爸爸”“甩手掌柜”的数量不小。
除了很难充分理解妻子在家庭中的付出,比起妈妈,爸爸陪伴子女的时间也相对较少。

孩子在12岁之前,妻子主力照顾或者夫妻共同照顾是主要现象;
《2017年中国亲子家庭白皮书》中面对父母陪伴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一个统计;

超过一半(55.8%)的家庭中,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于爸爸。
中国家庭中爸爸的缺席,让不少孩子将爸爸看成是“熟悉的陌生人”。

大多数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常见的状态都是如出一辙;爸爸们起早贪黑的在外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就算回到家也只是拿着手机,缺乏与孩子的交流。
父爱的严重缺位
妈妈们越来越焦虑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父爱严重缺位
导致孩子坏品性的养成
当父亲缺位时,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失衡的状况。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父亲的教育,孩子在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方面,包括敢于承担、个性发展都将受到影响;同时没有父爱的陪伴,孩子感受不到完整的亲情之爱。
心理学家表明:父亲角色缺失,对男孩子性别认同有很大的影响。

有相关研究数据指出,如果父亲是软弱的而母亲占据支配性地位,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性的行程就会受到严重伤害,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妈妈带孩子的社会,我们就发现娘炮越来越多!
对子女教育的不均衡,会导致严重后果。“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关系慢慢变淡,就是因为母亲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为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关系逐渐趋于平淡,家中出现一个很厉害的‘第三者’,这种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坏,对家庭结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旦父亲放弃了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心灵扭曲。
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这一点尤其在孩子青春期时表现得异常明显。以我们从事家庭教育多年的经验和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中如果没有爸爸的加入,孩子更容易性格偏激,包括自卑、懦弱、多愁善感、恋母情结、性别错乱、网络成瘾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深刻影响孩子学习、交往等成长的各个方面,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而日显严重。
接下来老师来整理一下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席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孩子的社交能力减弱;
父亲的缺席会导致孩子的智商的发育;
父亲的缺席会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
父亲的缺席会导致孩子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小;
父亲的缺席会导致孩子的勇气和创造力减弱;
.......
欢迎大家评论转发,让你的老公也来看看,男同胞们也来参与一下!放下了砖就没办法抱起你,抱起了你就没办法搬起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