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会我最重要的事
查看话题 >一个来自末流二本大学的学生来信
按:
最近收到一封邮件,很诚恳也很用心。很欣喜自己可以在一些人身上发生作用。得到允许之后,转发她的来信。下面是全文:
你好啊,李胜博:
我在知乎上看到你的回答,关注了你的公众号。给了我莫大的震撼。心里似乎有某种东西在翻涌,一瞬间突然觉得,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
高考的失利对你而言未必是件坏事,人生的一次转折点,突然间的醒悟,有时候, 改变是不是就是一瞬间的事。或许冥冥之中自有机缘,一切自有安排。
高考,我上了一个不入流的普通二本。来到这个学校,看到这里的环境,每天上课,无数的学生低着头玩手机,老师照本宣科,上课没有激情。室友们一个个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机。有时候突然懊悔了,突然很茫然。我浑浑噩噩丧失了一股劲。记得有一次我跟朋友说:“这鬼地方真差,学校也破,每天的课都很无聊,连个高铁都没有。”朋友看了我一眼,悠悠地说了一句:“不能怪这个学校,是你自己考到这里来的。”让我产生了浓浓的挫败感。对啊,不够优秀我有什么资格选择选择学校,只能被挑选。当一个人足够优秀时,他不会去想着抱怨生活,因为当别人抱怨时,他已经做出了改变。迷茫一时,可能是真的迷茫,迷茫一世,那是真的颓废,是为自己找借口,是懒,是存在于自己的幻想的小世界中逃避现实。
在我无助时,我很幸运地遇见了一个朋友,很上进,很优秀。会激励我向前。给了我一套雅思英语课程,甚至把QQ密码给了我,希望我能珍惜资源,不要碌碌无为。有一段时间我很兴奋,那一段时间我感觉有了目标,有了向上的动力。我学的很认真,很满足。那时候甚至会面对室友的不理解。因为只要一下课,室友们就会躺在床上打游戏,看剧,宿舍安逸得像个养老窝。他们不明白学这个有什么意义。在老师问有没有人想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时,我听到后面有个男生说:“说真的,就我们这英语水平跟其他大学的大学生真的不能比,我们去参加也只是凑个人数。”可怕的是,这种颓废的思想竟然在人群中弥漫开来,我竟然开始想,对啊,我学这个干嘛呢,反正也比不过别人,以后也不会出国,对付考试的话做点英语题就够了,突然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懈怠的情绪,愈发的懒散,那天我们班参加英语竞赛的人屈指可数。当一个人自己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时,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就没有人看得起你了。有一句话叫做:上帝只救自救之人。到最后,我没有学完那套课程,也没有去报名英语竞赛。
我学着室友回去看剧睡觉,刚开始是真的觉得很舒服,时间一长,我觉得这样很消极,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我躲在舒适区去逃避现实。不仅辜负了朋友的信任 ,还荒废了自己的时间。其实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好的学校,同学之间相互鼓励促进竞争。而在末流学校,学习似乎变成了一件令人嘲讽的,不被人理解的事,很多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碌碌无为的混四年,只为一张毕业证书。因为感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感受不到努力的意义,整个人都变得很消沉。这也是作者你选择休学的原因吗?
看到你的那句:
“我一直觉得机械地生活和死掉没有区别,你过两天,过一周,过一月都和第一天一模一样,那你过完第一天之后,剩下的29天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觉得心头一震,仿佛说出了我现在的状态。是啊,当我过完第一天后,剩下的360多天又有什么意义呢?始终想去改变,却拿不出应有的行动力,我在这样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得过且过。反而把自己搞的身心俱疲,颓废不堪。
其中休学申请里的一段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古语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也是我对学习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身体的学习”比理论知识更加重要。比如你学完物理,高数,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忘记其中的一些公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小到大周而复始的历史政治之类的学科。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学完游泳骑车之后过了一年半载变会忘记。所以在学校里,我一直比较重视实验与实践环节。只有在这种身心对其感性的体验下,才会对理论有更深的了解,可惜中国的教育一直是本末倒置的,它不是让学生去发现,而是被动地灌输。但我却一直坚信实践的重要。”
当我拿着大一的高数题去问已经毕业的985,211的亲戚朋友时,很多人甚至连公式都记不清了,在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高数似乎并没有起实质性的作用。然而不乏有热爱数学研究的人,为什么不单独让那一部分人发掘自己的潜力,深入研究。我在学吉他时,一遍遍简单重复的练习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可是当我闭上眼睛不用去想,我的手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它们会自然而然的去弹奏出优美的旋律。我脑袋忘记的事,我的身体还记得 。很神奇,学过的技能不会忘,有时候我就想身体是不是比脑袋聪明。听上去有些疯狂。
我周围不乏有些“叛逆”的人。有大学中途辍学,进了保险公司,不断磨砺,月入上万的人;有家境一般,却不愿学习,自己出去创业,闯出一番天地的;有早早嫁人,现在为生活所迫的;有名牌大学毕业,现在拿着死工资的;有二本毕业后,进了证券公司,如今靠自己打拼买房买车的;有毕业后带着几千块钱闯荡,周游世界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因为不同,因为多样,世界丰富多彩。
优秀是何定义?太笼统了。
日本银座有一家店叫做“数寄屋桥次郎”。店主小野二郎握了近七十年的寿司,被誉为寿司之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招待奥巴马时,就是选择了这家小店。可见店主制作寿司手艺的精湛。在一个领域,一个行业达到巅峰,专注,细致。充分发挥了“工匠精神”。被人们所认知,所认可,这就是优秀。
我的吉他老师在大学毕业时和自己的学长一起办了一家吉他店,第一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学生,学长放弃了,老师坚持了下来。不断宣传,积累人脉,提高自己的琴技,又自学了多门乐器,终于一步步走过来,一年,两年,招收的学员渐渐多起来,由于教授认真,口碑好,积累了大量的学员,学员之间相互介绍,短短两年,就收了近千名学生。在我看来,这也是优秀。
寒假在房地产实习当文员,公司老板的一个朋友,自身有良好的房产储备知识,家里有关系,看中了一栋大楼,竞标盘了下来,短短几年,净赚一个亿。2003年非典期间,有人看准了商机,靠卖口罩等医护用品迅速发了财。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机遇,人脉,个人的品质,意志力......当你成功时,一切似乎就顺理成章,优秀的定义如此广阔,在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我向来不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有些人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像有些种子,落在了贫瘠的沙漠里,有些落在肥沃的土壤里,有些落在陡峭的悬壁里。可是不管生活在哪里,当有了阳光,有了雨露,加上自身拼命向上的力量,也可以生根发芽。有一个成语叫做天道酬勤,指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那就要拥有向上的力量。
四月了,校园里的花一夜之间似乎哗啦啦全部盛开了。让人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欣喜。大好春光,让人突然有了认识世界的梦想。所有的烦恼迷茫有一种随风绽放,消逝的感觉。
我现在在上大一,我还没有休学的勇气。你让我体验了一把与众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化了,一直以来,循规蹈矩,在我上大学之前,我所有的目标只有一个,考上一个好大学,这是家长,老师,学校为我们设定的,却不是真实的我自己的想法。所以上了大学以后,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规划,不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选择。
世界这么大,我想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了。我想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
期待你的回信。😊
2018.4.1
桔梗
看完来信之后,最后没来得及给她回信,而是打了一通电话。稍微整理一下通话内容的核心观点,内容如下:
桔梗:
你好,在讨论学习或者学校之前,其实我们可以讨论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们上学的目的是什么?有些人说为了知识,平台,人脉……但是我觉得不管是上学也好,还是其他的学习也好,其实所有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能力。
平常生活中,人们也常说能力很重要,但是“能力”到底是什么?
我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能力的标准供你参考,这个标准的核心在于:你是否可以把自己脑子里的理想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能够实现的人,就是有能力的人,实现不了,就是能力还不够的人。“咸鱼翻身”,“屌丝逆袭”,“当上CEO”,“迎娶白富美”。你会发现所有的这一切体现“能力”的事情都和理想被实现相关。
所以,一旦开始这样想的话,你就会发现能力其实和两个因素相关:
- 你是否可以构想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
- 你是否有技术可以把这个理想世界去实现。
这个判断标准不管是放在高中,还是放在大学或者以后的生活都是适用的。
以高中生为例,他们的理想世界就是可以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有些人技术能力比较好,最后实现了;有些人技术能力比较差,没有实现。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最终会把那些高考成绩考得比较好的同学认为是考试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而把成绩考得比较差的同学认为是考试能力比较差的同学。
而我们上大学,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学习一个领域的技术知识。金融知识、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软件技术……但是,能力不只是和技术相关,还和那个脑子里的“理想世界”相关呀。
对于生活中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高考一旦结束,他们原本的“理想世界”不管好坏与否,是否有被实现,都到了一个终点,从此之后,他们的生活就变成了一个缺少“理想世界”的真空状态。
在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想要往哪里去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情有可原地失去了继续学习技术的动力。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对专业技术不感兴趣的原因。
很高兴你在出于尚有闲暇时间去思考的阶段,就开始探索,并且表达自己的困惑。这是你内心的对某个理想世界进行探索的最根本的需求。希望你可以去多看,多想,多体验,多经历,慢慢地搭建出一个自己向往的理想世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学习一些相关的技术知识,最终去把你想要的生活实现出来。
根据自己的内心去感受:
“像想象的那样去生活,
而不是像生活的那样去想象。”
李胜博@温州
20180409

其他提供给年轻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