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机建筑-偶然想到的
近几天从喜马拉雅上听几篇有关建筑的书,王澍的《造房子》,汉宝德《给青年建筑师的信》,有关赖特的几个片段。其中,王澍的《造房子》有几篇听起来颇有些晦涩难懂,字词句也都认识,但理解起来费力,其表现是不能留下多少印象,反复听效果也不大。
与很多有名的建筑师相比,赖特是一位稍微有点特别的建筑师,就想有更多一点赖特、建筑方面的资料看。
好多年前(从来记忆差,时间、人名更甚),买过赖特《一部自传》的中文版。译作者好像是人大的一位老师,当时去北大听了译者的一次讲座,讲座同时也算为翻译作品做一下推广吧。近几年参加活动并买书的另一次是嘉德举办的《张宗宪的收藏江湖》,见到了真人马爷马未都。可能好多非专业/非资深的、或仅能以玩票票友/爱好者、又或像自己这样仅算擦个边的伪爱好者身份的人,都是冲着这个去的。
国内关于赖特的书不多,美国亚马逊上倒是很多。另外买过的,与赖特有关的一本是《流水别墅传》,并不是很感兴趣,只是作为仅有的不多的中文资料之一,有点好奇,作为一本书其中会写什么。这本书写得有点学术,更像专题论文,经过作者多年研究考证而得。这类主题可能因为需要从学术角度出发,所以几乎囊括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料线索,加上推理判断,对于有专业兴趣的人可能觉得有“嚼头”,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则比较枯燥。有多少人在乎那些资料和它们的准确程度呢。
有点跑题了,背景交代太多。本来想说的只是偶有所感的几句话。从那次讲座和自传中知道,赖特在建筑上提出和一直主张的一个被他称之为有机的概念。听喜马拉雅时,忽然有点自以为明白了一些,或者说稍微清晰了一点,可以把某些名词或东西用简单的话描述一下。
那就是所谓的有机,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在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了感情因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往往把赖特归为现代主义大师,而赖特自己却表示不属于现代主义。在这里,现代主义可以与同期的工业化相比肩,两者“气质”上相当。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指责工业化的东西缺乏“灵魂”。实际上缺乏的可能是人类情感的介入,人性、人情味、感情相关的东西,而工业化更像是纯粹的几何、数学的精确。精神与物质可能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世界,至少存在某些能够沟通的渠道可以相互作用。甚至可能存在一个交集,如果不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而折衷主义,可以看作现代主义建筑的骨架,披上古典主义的外套(外皮,或者更想说戴顶帽子、幌子、饰品)。
而以前不能用简单的话或类比来描述这两者。但这样做的坏处,可能这个描述是带有片面性的,不能涵盖全部;而一个简单的描述会强化或进一步固化这种片面的认识。这个是需要提防,却又很难避免的。
顺带买了两本算是相关或半相关的书,一本《筑梦》,与建筑半相关,另一本是《赖特论美国建筑》。买了才发现,两本翻译的英文原著都比较早,一个八十年代早期,一个1955年。
前者跟《流水别墅传》一样偏学术,比较枯燥;后一本书作者可能是流水别墅的业主,或者其子。因为后者读起来给人的感觉相对轻松,所以拿到就翻了一些。第一感觉是有点东拼西凑不太连贯,因是从赖特书信、演讲以及平时言论整理而来的资料,可以理解。但组织上也缺乏逻辑和条理性,也不知翻译上的问题,还是缺乏赖特的语言表达的知识背景,感觉凌乱,表达也不是很清楚,比较难理解和把握要表达的意思。
读来另一个感觉,就是印证了读《一本自传》的感觉:赖特并不善于写作和表达,至少能感觉到,抛开内容不说,文笔上与专业作者/作家应该有距离。而这本书更是,给人感觉,提出了很多理念,但没有能整理成有条有理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可能他的作品反而能表达得更丰满、生动。
想到自己也是缺乏表达能力。这可能,不是可能,就是一种能力。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有条理,即使不是全部,也是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脑海里的思路、想法梳理到什么程度,等等。如果是想清楚/清晰了,往往表达起来也比较容易,甚至水到渠成,似乎不大需要技巧、精心组织。但另一方面,清晰的、定型的认识,也更容易出现前面说的片面。
读起来另一个感受是,很多名人或事件,往往都被一些广为传播、为人熟知的认识,或多或少标签化了。造成一提到某人或某事,只看到其主要特征,而忽略了次要的细节。比如,读自传时就模糊感觉,赖特被称为建筑诗人,确实有其道理,他们作出这个论断,确实触到并把握了某些内在特征。无论从思维还是行动上,赖特比其他建筑师或普通人,多很多“浪漫”成分,因此也多了一些“不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吧。
另一点就是感觉赖特在很卖力地“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所提的理念。这一点上,他可能不仅仅是牧师、布道者,甚至算得上“鼓吹家”了。并不是贬义,在美国一个崇尚自由、个人、能力、财富的国家,是一种习惯,不这样做也难以维生;况且赖特很多时候是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
再有,除了标签化的知识点,可以读到赖特一些其他想法、看法、观点,甚至不同时期的想法如何演变,有什么关联。甚至可以看看有没有前后矛盾之处,以及想象一下可能的原因(为什么要那样做?主观转变或者外部因素,比如为了某个目的妥协,或言不由衷,曲意逢迎)。这样读可能就像作为小品文,比较有意思一些;而想通过阅读梳理出某些真正有(现实)价值的东西则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