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再见杭州
客机飞临萧山机场上空时,从窗口我痴痴地向下瞭望,能否在高空把这江南水乡的风景尽收眼底呢?望着如一张巨网般纵横交织的水系,我忍不住向坐身边儿子卖弄起自己的地理知识来:"瞧,那条最宽大的江就是钱塘江了,再看那条河应该就是京杭大运河了……”其实对于儿子来说,这些也许并不能真正吸引他,想起当初的我还是个懵懂少年,那时来杭州游玩,毕竟也没有太多的收获。收拾起二十多年前一丝淡薄的记忆,我再次开启了杭州之旅。

说起杭州,不管来过的还是没有来过的,世人难免都要提起西湖,除了数不胜数的美景外,还因为几千年来一首首赞美她的诗歌伴随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在流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的这句诗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在我想象中,西湖的美应该是在细雨蒙蒙的清晨或是皑皑白雪的冬日才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可即使顶着炎炎烈日,苏堤上的熙熙攘攘的游客依然兴致盎然。苏堤两边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堤岸两边一颗颗垂柳,远远望去枝叶茂盛的柳树就如同一团团绿色的云朵。西湖清澈透亮的水映出柳树婀娜多姿的身影,几缕青丝垂入水面,随着湖面上阵阵微风轻轻摆动着划出一圈一圈动人的涟漪。堤边湖面上一张张或碧绿或墨绿色如大圆盘般的荷叶挨挨挤挤簇拥在一起,有的紧贴于湖面上,有的从水面挺立而出,有的叶儿含蓄地卷曲着,有的叶面热情地撑开着……,姿态各异的荷叶衬托着一朵朵粉嫩嫩的荷花,她们或含苞待放着或灿烂地张开花瓣露出黄黄绿绿的莲蓬,散发着一缕缕袅袅的清香,她们就好像从我身边轻轻走过的江南女子一样的亭亭玉立,温婉清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记得这是诗人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里的诗句,这净慈寺就在苏堤东南边不远的雷峰塔对面了,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就在这千年古刹之内。虽然无缘听得净慈寺的钟声,而当我们于离开杭州的前一个傍晚登上雷峰塔之时,望着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宽广的湖面上,看着南屏山上庄严的净慈寺,我依然想象着钟声响起时悠远清扬、经久不息地回荡在西湖周边的大山之中,回荡于碧波荡漾的湖面之上,那会是怎样的摄人心魄?!

一步一景、一亭一景、一桥一景,游客们早沉醉于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当中了,我时不时地驻足环望”花港观鱼、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雷峰夕照……”看不够西湖的景,道不尽西湖的美,更听不厌传说中的悲欢离合 爱恨情仇。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西湖的风韵在于水、在于荷、在于柳、在于桥、在于堤……更在于千百年来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从地图上看杭州,西湖像是杭州的心,从历史文化看杭州,西湖早已成就了杭州的魂。

岳王庙、灵隐寺、虎跑泉、六和塔……杭州这些名胜古迹耳熟能详,却少有人提起九溪,我也是在网上看到驴友们发的美图才知道这个号称“新西湖十景”之一的景点。九溪俗称“九溪十八涧”位于西湖以西不远处的群山之中,它发源于杨梅岭,溪流弯弯曲曲一路南下汇入钱塘江中。我们是从“九溪烟树”出发朝着龙井村的方向徒步北行的。虽然不知道“九溪烟树”名称的由来,但是看到茂密的山林之中薄雾缭绕,听着溪水潺潺,我似乎能领悟出那种意境。

沿着石头小路步入山谷之中,一路古木绿草成荫,溪水山石相伴。越往山谷里走,越是草木繁盛,山灵水秀,再往前更是路转峰回、曲径通幽。与西湖人来客往,络绎不绝的喧嚣景象相反,九溪的幽深静谧,好似杭州的另外一个表情。溪伴着路,溪淌过路,溪即是路,踏入溪水之中一股凉意随即从脚凉到了心,从肤渗透到了骨。深吸一口林间的空气,手捧一抔溪水泼于脸上,山野的气息顿时沁入肺腑。亮莹莹溪水于指缝间流出,我顿时明白了“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的含义。“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 叮叮咚咚泉。”临近龙井村,路两边的茶园越来越多,它们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像梯田一样延伸到山顶,据说只有这里出产的茶叶才是真正的西湖龙井。摘几片茶叶,收于行囊中,留住了龙井茶的清香、留住了此行杭州的记忆。

到了龙井村,在儿子强烈的请求下,我们又折回南行,再走一遍九溪!来回十余里的山路,我们竟然都不觉得累,其实我和儿子一样,早已迷失在九溪十八涧的山野水趣当中了。感谢九溪,让我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童年。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离开杭州有半个多月了,心中仍有几许的遗憾:还有大运河、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小河直街……等著名景区都还没有去呢,还想要去海宁盐官古镇看钱塘江大潮呢。那就等下次吧,再见杭州,来日更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