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T·H
第一次开始真正意义上地思考死亡这件事,是在看完阿图·葛文德医生系列丛书,分别是《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最好的告别》。
而第三本《最好的告别》,更是让人醍醐灌顶。本书中作者向读者抛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面对衰老、面对病痛、面对死亡。
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个哲学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去哪里,三个哲学问题,初中时代就已经知道,但真正开始思考,却是在工作之后。
期初呢,觉得,死亡的问题应该归类到“要去哪里”这个问题范畴里面,但后来想想,其实死亡,贯穿于“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去哪里”三个问题里面。
一、我是谁?死亡就是自我本身。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在《与神对话》第一卷里解答人的来源的时候提到,其实人就是神本身。
简单整理一下逻辑:《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宇宙大爆炸中的宇宙起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的解释是,最早的时候,宇宙中只有太极,没有别的东西,当时太极无法认识其自身——因为太极就是一切,宇宙中没有其他的东西。所以太极就是太虚(太极、太虚在各种神话中被用来指称时间的起源)。
太极虽然知道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切,但这还不够,因为它对自身伟大的认识只是概念性的,不是经验性的,于是,它分出了阴阳(对比产生认知),阴阳出现之后,又出现了非阴非阳之部分,随后这三部分持续认识自我,生化万物。
神创造了宇宙,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他自身也分裂成无数的细小个体去体验,个体也就是我们的灵魂,而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灵魂本身,就是我们人类。
造物主若要通过经验认识自己是造物主的身份,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去创造。意思是,经验就放在那,想得到,你得去体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神的一部分,我们来的世界是为了认识自己其实就是神,我们每个人源本一人。
灵魂的最终归宿就是达到神的境界,认知世界的真相,死亡也是一种归宿方式,一种回归与升华,回归“真我”,升华为神。
所以,死亡就是自我本身。
二、我从哪来?我从死亡而来。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讨论了生死的概念,并提出了概念——“向死而生”。
在书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指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
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生者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了解了“死”,才能激发“生”的欲望,生命的活力才得以彰显。每一次的重生都是对死亡的重新认识(“生”的定义又何止是出生这么简单),每一次的精神觉醒,都是生命的再次延长。
一辈子说长不长,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三、要去哪里?要去死。
哈哈,太直白了点,但这是事实。但重点是,死只是一种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对周遭造成了什么影响。
“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
2014年大学毕业后西部徒步旅行,机缘凑巧在西藏某处远距离观看天葬。(具体哪里就不说了,藏区有自己的管理规定,而且,后来听驴友们说,现在看天葬也没以前那么容易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过程,削肉碎骨,最后肉体归无。记得我看着看着,哭了。不是悲哀,不是恐惧,更谈不上喜悦,纯粹一种自然的感情流露,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生命轮回又反复,既是无,又是无限,既是归零,但又为下一次开端埋下了伏笔。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面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未来发展可能,以后人的思想意识可以上传到互联网,或者刻入到载体中,然后再下载到新的“生命体”上面,达到永生。当灵魂可以延续(虽然《未来简史》在科学的层面否定了灵魂一说),身体的消亡也就只是一种仪式罢了。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虽然我们可能消灭“亡”,但是“死”的这个过程却是贯穿于生存本身,即便灵魂永生,但是“死”还是一直伴随。
陆远在《好先生》中说过,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前没能好好告别。
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可能有机会给你做告别,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即刻起,善待身边每一个人。即便不爱,也不要伤害。
让你的善,留在他人心里,自然,你也就留在了他人心里,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告别方式么。
所以,死亡并不可怕。
心存善念,活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