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浅议1920年代宾大对中国建筑学术之影响 》
读《建筑学报 | 赵辰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浅议1920年代宾大对中国建筑学术之影响 | 2018年8期》
https://mp.weixin.qq.com/s/Hbnk6wW0Ijt8LA4cWDXnVQ
【1】文章前半段,赵老师重复了他在很多文章里讨论该主题的基本认知与观点,因为我比较熟悉,新感受就不多。其中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20年代到40年代,风水轮流转,宾大不时髦了,哈佛、IIT时髦了,中国留学生普遍调转枪口,这是一个外在现象,我其实蛮希望有历史学家更细致地探讨,中国学生这种群体性的转向,仅仅是因为“宾大不先进了”?他们怎么理解这个“先进”概念的?他们那个年龄段主要因为什么因素来择校?(今天留学生也是一阵儿一阵儿在不同时段里翻滚着不同的时髦,因为离我们比较近,数量大,层次复杂,显然应该比那时的精英化留学生考虑因素要复杂得多),而这一点人类学、社会学视角的考量,其实会帮助我们更精微地理解赵老师后文谈到的,中国式精英化建筑出身的准确成分。
【2】中段赵老师引用了库哈斯那段业内耳熟能详的基于效率的对“中国式建筑师”的看法,以引申出他后半段所要探讨的“我们也有(精英)建筑学”的论点,算是题眼之一。赵老师的观点我后面再分析,这里必须要说库至少在那个时段里,的确非常敏锐,一针见血,看到本质。我这里其实特别想顺着库的思路,看看“我们这帮建筑师民工有什么独特的东西,而他们(西式)精英建筑师没有的东西”。LXN老师提出过“权宜之计”,但他举的例子好像全是“(类西式)精英建筑师“(无论他们的形态风格是最新现代还是假想宋代的中式)。而本质上,中国绝大部分建筑师在祖国大开发时期基于行业收入高于平均白领工资因而蜂拥而至的择业及从业行为,主要是基于利益计算的,它与精英主义建筑师的理想主义色彩(埃森曼拿着他在耶鲁的精英理想看法讨论中国建筑学应该抵抗的时候,着实让我哭笑不得)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我骨子里其实也希望这批基于利益选择的民工建筑师赶紧离开我们行业,让我们赶紧进入“常态”建筑学,大家一起精英化地踏踏实实做设计提升祖国大地建筑与城市的品质,但是,(1)在中国真的可行吗?(2)这是唯一的路径吗?
【3】这里就回到“精英”这个词了。在今天国内阶层日益板结化的背景下,在国外(西方)平民化、民主化已成公理,甚至特朗普可以借此大翻盘的“平均社会”里,我佩服赵老师冒着“政治不正确”的风险,捅开了这层窗户纸。先不管我们追求的方向(民主、平等、人权),仅就事实观察,在过去的西方,作为以创造整体艺术(gesammlt art)为己任的、独立成四大自由职业之一的建筑师,自然是需要相当的休养、学养,相应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以及专业能力,所以这个人群的确有“(文化)精英”特征,而我们都知道,能成为文化精英,是需要相当资金做基础来养成的,所谓三辈子养出一个贵族(转译到建筑教育里,即意味着需要全方位的严苛训练,除了专业,还有生活,开销也会比较大)。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包豪斯以降,作品向产品方向走,艺术平民化,设计日常化、平价化,这些产品的提供者即设计师、建筑师,自然也开始“去精英化”,但,那个血脉、基因仍在,走在今日欧美艺术、建筑系科里,明显师生的穿着要比工程类讲究、贵,奖学金比例也低,即是明证。
【4】转回到2里的思考,我们建筑行当的祖师爷是匠人鲁班,文人会兴致勃勃地参与设计(比如园林),但不会给自己挂个设计师名号,更不会以此谋生(兴致所致可能会收点儿润笔费)。在吾国,建筑行为,更多地是不同阶层依据自己理想生活原型进行基于自身能力(文化修养、经济实力、阶层风尚)的营造活动(所以,要理解那些指手画脚甲方的文化心态)。设计吗,人人似乎都能设计。这似乎是个死结,中国建筑师农民工在基因上和西方(即使表面民主化)的建筑师的确不是一个群体。
【5】所以,赵老师的结论,可行吗?面对着广袤的复杂的中国?分类、分层次的教育呢?工匠加精英教育并举呢?民众的建筑文化教育呢?
-
建筑系头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23 00:19:09
-
Acrabmast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21 10:33:14
-
左倾份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翻译一下:没有“过剩”的智力财力精力在建筑物上的凝结或者说消耗,就没有建筑学存在的空间。这里必须强调一下“过剩”。而设计行为总是依赖着“适宜”的原则。
2018-09-21 02:14:37 -
不验证不让胡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20 12: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