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心理学:互联网是如何把人变成一只猪的?

每天三分钟,让你获得一个心理知识。
本文由壹心理创作者 靳小凡 原创
今天的标题是不是让你感觉太夸张了?然而,互联网的「高刺激」信息,确实会改变人的神经回路,让沉溺其中的人弱智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互联网是如何“毒化”我们的大脑的——
1.损害我们的大脑结构,让我们变得更难专注
互联网的「高刺激」信息,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适应碎片而不是专注。不信?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看过一本书了?
有人说:我读了呀,每天听十几分钟音频就能读一本书,多爽。
为什么爽呢?因为十几万字的书,浓缩成了高刺激的十几分钟。
当然,你愿意听书已经难得。因为绝大部分人是不听书的,更高刺激的东西占满了他们的注意力:短视频、微信消息、APP推送……
无穷无尽的资讯,用最猎奇的标题、最短的篇幅、最煽动的语句,讲最狗血的故事,一遍遍冲刷你的神经。而你的大脑,适应了高刺激的碎片,却难以忍受低刺激行为,比如:专注读书、学习和工作。
2.让你陷入两极化情绪
无法专注,注定会失去深度思考,自然很难理解一件事的复杂性,陷入肤浅的二元思维:这件事是黑是白?是输是赢?
每次发生热点事件,多少人为了撕逼咬牙切齿,为了对错满口脏话……到头来,他们只是强化了自己早已相信的东西。
越争论越极端,这就是群体极化;而互联网,正是群体极化的温床——在信息海洋里,人们更容易挑选已有的观点,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不过,互联网确实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早已离不开互联网,那怎样才能防止自己陷入肤浅?

1.保留「关键少数」,为注意力撑把伞
比如,把手机上所有APP的推送通知全关了,因为所有推送给你的消息,都是“不重要、不紧急”的。
同理,关掉短信提示音、电脑软件的弹窗、屏蔽绝大部分微信群……
当然,微信、公众号、朋友圈还是要看的,但你得保留「关键少数」:工作群不会屏蔽,同时置顶一部分重要群组、好友以及公众号。
2.摆脱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只有毒鸡汤和劣质资讯,才会非黑即白;在优秀电影、严肃小说里,很少有绝对的好坏和对错。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思想,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学习批判性思维会有助于你摆脱二元思维,这方面推荐两本书《超越感觉》和《思维的利剑》。
3.设定目标,你的行动才有意义
前面虽然有说到碎片化的负面影响,但并不代表碎片化就是万恶的。别忘了刚刚说的,摆脱非黑即白思维。
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杜绝碎片化阅读,当你始终目标明确,自然会主动管理信息,而不是让信息喂饱你。
比如,当你需要写一篇文章,那就主动在书籍、得到、知乎等平台上,搜索相关信息作为参考。
这些相关信息都是碎片,就算书籍你也只挑一部分来读。但只要你一直围绕目标进行,即使碎片阅读也很有意义。
最后,人想成为更高层认知的自己很难,因为娱乐才是世界的主流,学习不是。
但在互联网的花花世界,希望正在阅读的你活出另一个自己:有明确目标,为自己保留「关键少数」,并进行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