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璎珞和如懿走过的路,就是中国式女权的套路
《延禧攻略》刚走,《如懿传》又来,继几年前的“雍正很忙”之后,今年的荧屏,乾隆皇帝表示“朕也很忙的!”

一段几乎空白的历史,一个敢于和皇帝吵架削发而被发配冷宫的皇后,给了创作者无尽的空间。
这个空间如同一个广袤的内心世界,无数的人物在这里升起湮灭,无数的人生轨迹在这里交汇纠缠。
富察皇后,高贵妃,如懿,海兰……不同的女性凝聚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价值观。作者在她们身上赋予了不同能量,观众跟随人物命运,情绪跌宕起伏。
《延禧宫略》号称130亿的播放量,不得不说它触动了当代人的心。
我们在这样一群后宫女子身上看到了自己。这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投射”。我们在某个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如同照镜子一般。
魏璎珞和如懿正是这样的人物,她们撩动了中国女性的集体潜意识,反应了中国当代的女性价值观。
为什么说就这2位映射的是当代女性?让我们先来看看后宫的众生相。
壹

富察皇后,传统女性代表。大气,能容各种小三。娴德,能克己持家。模范,能生儿育女。
这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套子就是儒家文化的贤妻良母论。完美但非常无趣。
我有一个个案,小姑娘出身于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被培养成温良恭谦的娴德女子。谈恋爱却总是失败,备受打击,心灰意冷。
“刚开始他对我很热情,但慢慢的不知怎么回事就突然冷淡下来。
我托朋友去问他,朋友说,他觉得我无聊得很!感觉我对他没有需求,感觉我也没有情感,就像和保姆谈恋爱一样!你说,我真的无聊吗?温柔体贴难道不对吗?”
我只能说,温良谦恭已不再是当代看重的女性价值。

高贵妃,欲望女性代表。
如果说富察皇后是温良谦恭的白玫瑰,高贵妃就是美艳奔放的红玫瑰。
高贵妃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使尽浑身解数留住皇帝。只不过皇帝不是一般男人,他两个都娶的,于是一个变成了白米粒,另一个也变成了蚊子血。
高贵妃让我联想到的现代人物是《蜗居》里高官的小三,《我的前半生》中前半生的马伊俐。
只不过“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的价值观已经过时,当代女性觉得这样生活极不安全,故而高贵妃只能是配角。
那么,当代女性追求的标杆是谁呢?
是魏璎珞和如懿。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个性!
有主见,不轻易迎合别人!
有韬略智谋,能为自己奋斗出一方天地!
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就连皇帝也不能撼动!
魏璎珞和如懿之所以受追捧,就是她们的独立个性符合当代女性对自己形象的定义!
贰
而她们的结局也映射了中国当代女权主义的套路。
魏璎珞不管前期多么开挂,最后也非常俗气的落入玛丽苏。
魏璎珞看似在挑战夫权、父权、皇权,但是她最终的反叛获得以乾隆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认可,并最终将她推向了成功!
让人不得不怀疑编剧的初衷:你这到底是让女性独立,还是让她不独立?
魏璎珞的套路恰恰反应了主流价值观对女性的绑架:你不可以真正的反抗男权,也不可以真正的平等!
你需要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和献身服务家庭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所以你既要上得厅堂,又要入得厨房。既要事业成功,又要家庭幸福。

我有一次接到一个妇女协会的讲座邀请,她们让我谈谈:作为职业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我说:“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务,共同抚养孩子就可以平衡。”她们却说:“不,这不现实!现实是女性抚养孩子,照顾家庭,你要告诉她们怎么平衡?”
我当时有些生气,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的双重工作压在一个人身上,还要告诉她怎么平衡?!这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有多少女性在这样的价值观绑架上,既愧对老板,又愧对孩子,还觉得自己无用?
让我们再来看看如懿,她的结局更符合历史,也更符合真实。
有个性的皇后,真正爱过皇帝的皇后,敢于和皇帝吵架的皇后,敢于落发的皇后,最终等待她的结局就是在冷宫中匮乏孤独的死亡!
这仿佛在说:你若真的坚持做自己,不妥协,最后就不得好死!

这样的潜台词像不像主流价值观?
“作为女性,一定要生至少一个孩子,2个孩子ok,3个孩子更好。没有孩子就会晚年孤独无依,不得好死!”
或者“作为女性,30岁之前嫁不出去就没有价值了。一定要在30岁之前嫁人,随便找个人嫁了也行。否则你就会晚年孤独无依,不得好死!”
或者“作为女性,哪怕离婚也比不婚好。否则众人的唾沫淹死你,你就会晚年孤独无依,不得好死!”
有多少人是迫于这样的压力结婚生子?有多少人真正获得了幸福?
叁
我认为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是一个包容的社会,它允许不同的人们按照不同的路径过一生。
而不是在主流价值观强压下,挣扎着在夹缝中求生存!
心理学流派的后现代主义认为:大多数的心理问题的起因是个人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冲突。
而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就是解放这种是非黑白的冲突,在黑与白之间开辟一片灰色的空间。
没有哪一种活法是正确的,也没有哪一种活法是错误的,顺应你的心,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都值得被尊重,值得被接纳。
只有在包容的环境下,才会有真正的独立和平等。
我们距离真正的独立有多远?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聊了《走出非洲》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影响。
女主一生没有孩子,却在非洲开了学校,教育了无数孩子;
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却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晚年笔耕不辍,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了丹麦和安徒生齐名的国宝级作家。她就是卡伦.布里克森。
这才是我心中的大女主,坚强独立,轰轰烈烈过一生。

从《渴望》的刘慧芬到如今的魏璎珞和如懿,我们清晰的看到中国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只不过这条道阻且长的路,需要更多人的清醒和更多人的包容。
而我们一直在这里,为女性的觉醒贡献力量。
女性是家庭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我们相信:女性的独立,女性的觉醒最终会带来一个更有爱,更包容也更和谐的社会。
作 • 者 • 介 • 绍

陈睿,成都心灵港湾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医学硕士。先后跟随国内外名师学习交互作用心理学、精神分析、萨提亚家庭治疗、叙事治疗及艺术治疗,长期接受心灵港湾黄燕玲老师督导。
她的职业生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先后从事过销售、市场策划、大学教师、外资企业专业顾问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关于工作,她说:“工作是一场修行!你所成就的事情也在成就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