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才是最奢侈的自律
康德说:“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蒙田的一句话刚好可以解读它:“我们只看到显眼、胡闹和装腔作势的矫情。
掩盖在天真纯朴之下的美,
在我们这样的俗人眼里容易一溜而过。
这样的美精致隐蔽,
必须以清纯的目光,
才能发现里面隐藏的闪烁。”
这种清纯的目光,
或许就是最大的奢侈品——审美自律。
01
没有审美自律的人是怎样的?
一次,蒋勋带着某电脑创始人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
走了几小时山路,很辛苦。
到达目的地,创始人一脸错愕:
“我们走了这么多山路,难道就是来看六根柱子,还有三根是断的?”
蒋勋说:“先生,你一路上说,
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什么叫品牌?
如果阿玛尼是品牌,香奈儿是品牌,
那么这个柱子就是希腊两千年的品牌。
你在台北、莫斯科、纽约、北京,
都可以找到这个柱子,
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国会大厦,
都依循希腊柱式。”
但这位创始人说:
“走几小时山路,难道就为了拍张照?”
他觉得这“太浪费时间了”,
蒋勋只有笑笑。
蒋勋为什么只能笑笑,
我猜他和我有同样的疑问:
这个时代,怎么了?
难道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只负责被毁掉,
中年人只负责焦虑,
而全然没有审美了么?
如果人生应该是审美的,
但我们却只看到了显眼,胡闹,和装腔作势的矫情。

02
人生应该是审美的,
为什么我们只余下矫情的焦虑和被毁掉?
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
曾留学欧洲,
第一次去卢浮宫看到的一幕,
令他感到极大震动。
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由女老师带领,和他一起进去参观。
进去时,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
“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
然后给我讲一讲,
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当时给徐庆平的震撼非常大。
他深切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
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
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
我们只余下矫情的焦虑和被毁掉,
是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审美,
而美,往往精致隐蔽,
审丑是本能,但审美却需要学习,
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寻找……
在这个意义上,
审美,是一种奢侈的自律。

03
这种奢侈的自律,
是对好坏的取舍,是对美丑的过滤,
是让你在充满迷惑的世界,
确定属于自己审美观。

第一次去欧洲,是秋天。
就像其他游客一样,
最初我只是扛着相机一通瞎拍,
但当落日渐下,抬头的那一瞬间,
我感觉脑袋一下子当机了。
欧洲像一个优雅的贵族,
连黑白交替都美得叫人震撼:
日光随着自己的节奏向远方摇曳,
最后缓缓消失在苍茫里,
严谨不失洒脱,浪漫不拒奢华,
于是秋色,从暮色开始。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只要有时间,
我就会去一趟欧洲。
无关附庸风雅,
只为给自己一个交代。
—— @千辞

去过德国帕绍,
放眼望去这只是一座静谧的小城,
但很多人都不曾想到,
这是多瑙河、因河和伊尔茨河的交汇处,
三条河流颜色各异,相聚在这里,
宛如大自然在此打翻了调色盘,
给了它不一样的神秘。
—— @Barry Zhang

荷兰阿姆斯特丹是一座恰如江南水乡的城市,
它的浪漫气质是无法用言语描绘的。
走在这个地方,
蓦然回首,你会发现,
你看不见重复的风景,
歪歪扭扭颜色不一的房子,
大大小小宽窄各异的街道,
走走停停唱歌弹琴的路人,
自成趣味,每一样都是独特的风景。
这里的气候阴晴不定,
光影时刻在变换,
艺术和美却在这座城市扎根,
目及之处,皆是画轴。
—— @小木屋

喜欢看动漫,
喜欢里面平缓而宁静的风景。
如果你去过德国海德堡,就会发现,
那是一个从漫画里走出来的城市,
绿波如缎,远山矜贵,
连小城亦是如此的恬静。
乍看之下这里并不让人惊艳,
只因它处处都是美景,
那一瞬间你会觉得,
人生也可以如童话般静谧美好。
这座城市让我明白了尼采说的一句话:
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
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 @陌色

去年和家人一起,
去了奥地利维也纳圣诞市集,
了解到他们每年圣诞前夕,
都会在市政厅前聚集上百个摊位,
各种美食和表演,
圣诞氛围简直不要太浓。
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巨大溜冰场,
年轻人伴着音乐起舞,
肆意又唯美,叫人俗念顿消,沉醉其中。
把圣诞过得像圣诞的,
大概只有欧洲了。
—— @杨树

04
美学家张世英说: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
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景物从来都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性,
不同的人,才使这种可能性,
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
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