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斯通纳》|庸常的一生应如何度过
文学乃至学术整体除了提供“美”的慰藉之外,对于提供生活的其它答案也无能为力。
——题记
一位出身农家的年轻人,因父亲想让其学农学以便更好地经营农场,便去了州立大学读农学。大二时一节文学课,斯隆教授朗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后以一种极为嘲讽的语气质问斯通纳,斯通纳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冥冥之中文学带来的震动,违背父母的意愿,读完文学博士后留校任教。曾深刻爱恋过一位银行家的女儿,也如愿以偿娶到了这位“梦中情人”,可不到一个月的生活便发现了伊里斯对于婚姻的倦怠,她仅想借斯通纳逃避而已;也曾坚决地坚持过学术的纯洁性,给了新系主任门生论文不通过,因此付出的代价是,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担任助理教授,教授大一英语课;他也曾有过两位好朋友,一位为了超越庸常的生活参军牺牲,一位失去了年轻的愤怒,退进生活的行列中;四十多岁时soulmate出现,他真正品味到了爱情的滋味,可他选择了仍然退回他那个世界。
没有基督山伯爵精彩的复仇场景,也没有斯特里克为艺术疯狂的时刻,只有庸常的生活。他没有那种勇敢的气魄去对抗生活,去脱离失败的婚姻脱离失败的学校去反对女儿的婚事,但他也曾经为学术的纯洁性坚决地维护过,也曾感受过为学术痴迷的时刻,也曾真正有一段纯粹的爱情。他懦弱吗?他勇敢吗?面对生活,他也搞不清自己的选择,他默默地走下去,忍受生命的折磨与无常。他失败吗?他成功吗?他有过喜悦,有过痛苦,有过希望,有过绝望,他以一种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他冷静、理智地沉思起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来。他曾经希望拥有友谊和友谊的亲密,这可能会让他在人类的竞争中支撑下去。他曾有两个朋友,一个他知道时已经无谓地死去,另一个此刻远远地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乃至……他曾想得到那种唯一性,以及婚姻平静、持续的激情。他也曾得到过,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已然死亡。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又放弃了,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凯瑟琳,他想。“凯瑟琳。”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他还期望什么呢?他问自己。”(第17章)
我不认为他的一生是普通人的写照,这世上庸碌的人大行其道,他有过挣扎,有过追求,纵然结果如此,但他仍然曾为某种纯洁性的东西追求过。他是一个单纯的人,没有恶念,只能在这世间如此的生活。
再摘抄一段,这段话是当斯通纳放弃他soulmate凯瑟琳时所说的一段话
“‘因为从长远看,’斯通纳说,‘不是因为伊迪丝,甚至不是因为格蕾斯,或者注定要失去格蕾斯,让我继续留在这里。不是因为对你或者我来说,这是个丑闻或者伤害,不是因为这是我们非要克服的磨难,甚至不是因为我们可能要面对爱的痛失,只是因为害怕我们自我的毁灭,以及我们现在所做一切的毁灭。’ ‘我知道。’凯瑟琳说。 ‘所以,我们最终还是属于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早知道这点。我相信我们是知道的,但我们得退出来一点儿,假装一点儿,这样才能——’”(《斯通纳》,第13章)
在豆瓣的书评中找到一首诗,非常契合这本书所表达的。
繁华世界就此别过, 我曾爱之弥深, 即使我无所获, 我仍感不虚此行。
——赫尔曼·黑塞《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