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特窟簡略

【價格】
普窟講解費10元/人,5-20人一組;
大特窟≤5人400元/次,6-10人600元/次,>10人每加1人加收10%,美術院校類學生30元/人;
小特窟≤5人300元/次,6-10人500元/次,>10人每加1人加收10%,美術院校類學生25元/人。
【003窟】千佛廊
【004窟】北周始建,宋、明重修
散花樓,也叫上七佛閣。北周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建。中國現存仿宮殿式佛窟最宏大者。七大佛龕中七佛、菩薩、弟子及廊兩側金剛,經宋、明歷代重塑或妝鑾。七大龕頂部壁間各有一幅飛天壁畫,其中五副是薄肉塑壁畫。

【005窟】隋,初唐
牛兒堂。廊上塑一立於臥牛背上天王。有三龕:中龕一佛二弟子四菩薩,隋代;左右龕各一佛二菩薩,初唐。廊前正壁右上方繪初唐西方淨土變壁畫及供養人數十身,初唐。
【009窟】中七佛閣
【043窟】西魏(公元535-556年),造像宋代(小特窟)
魏后墓,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寂陵”。窟內一佛二菩薩二侍女,廊外各一力士,均宋塑。
【044窟】西魏(小特窟)
存一佛一菩薩一弟子。主尊釋迦牟尼結跏趺坐,作施無畏印。麥積山北朝代表作,所謂“東方蒙娜麗莎”。
【062窟】北周(公元557-581年)(小特窟)
三壁三龕窟。三佛六菩薩二弟子一力士,神態各異,敦厚圓潤。麥積山北周代表作。
【074窟】北魏(公元386-534年),隋重修。(小特窟)
三世佛、脅侍菩薩等,高大偉岸,神情莊嚴肅穆,明顯西域造像風格,麥積山現存最早造像。

【076窟】北魏(小特窟)
圓塑一佛二菩薩,影塑佛、供養人16身。其中一身女供養人,蝸卷式髮髻偏向一邊,提供研究當時服飾之資料。
【078窟】北魏早期,隋重修。(小特窟)
平面略呈方形穹窿頂敞口大龕,三壁高壇基,麥積山最早開鑿洞窟之一。
三壁高壇基上各塑一佛,為三世佛。正壁主佛水波紋高肉髻,面方圓,身健壯,闊目高鼻,短頸寬肩,著袒右袈裟,衣紋多勾連狀,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殘,全跏趺坐,衣襬分兩瓣向左右分開,有明顯的犍陀羅特點。正壁主佛左右兩側各開一小龕,右龕內塑一交腳菩薩二脅侍菩薩,左龕內塑一思惟菩薩二脅侍菩薩。正壁主佛左右兩側原有二脅侍菩薩,左側原作僅存上半身,右側隋代作品。右壁壇基前男供養人像,手持蓮蕾,虔誠恭立,旁有墨書“仇池鎮經生王囗囗供養”等榜題。
【102窟】(小特窟)



【115窟】(小特窟)
【121窟】北魏(小特窟)
造像肅穆冷峻,似不食人間煙火。然佛西側菩薩弟子兩組,互相依偎,竊竊私語,似少兒女傳情。
【123窟】西魏(小特窟)
共9身西魏造像,尤以“供養童男童女”為最。
【127窟】西魏(大特窟)
麥積山大型洞窟之一。
完整保存西魏精美壁畫100余平方:藻井東王公遨遊太空圖,左壁維摩變,右壁西方淨土變,正壁涅槃變,都是大型精美經變畫。
正壁龕中石雕一佛二菩薩,左龕右側“紅佛”供養菩薩,皆為精品。
【133窟】北朝(大特窟)
萬佛洞,麥積山大型洞窟之一。方楣平頂與覆斗藻井型混合,複室重疊,大小高深各異,中國罕見。四壁原滿貼影塑萬佛,現大多剝落。
窟前部釋迦牟尼佛,撫子含淚;第9龕小沙彌,衣著寬大不合體,微笑聽法,皆為精品。
窟內完整保存北朝18通精美石刻造像碑,1、10、11、16號碑俱佳,尤以10號碑以連環畫形式雕刻釋迦牟尼生平為最,包括??。
【135窟】北魏(大特窟)
天堂洞。西崖最高窟。橫長方形平頂窟,前壁上部開3明窗,為散煙所用,構建奇特。
造像17身,正壁中龕泥塑一佛二菩薩,左右石雕一佛二菩薩,清瘦澄明,形神兼備。
正壁上部繪涅槃變,右側繪八王爭舍利,有激烈的爭戰場景。
【142窟】北魏(小特窟)
平面方形平頂窟。三世佛、菩薩、弟子。壁面有懸塑瑞像、影塑佛、菩薩、飛天、供養人等。形式嚴謹,內容多樣,麥積山內容最豐富洞窟之一。
【148窟】北魏
平面方形,三壁兩龕窟。佛像16身,犍陀羅風格。
【155窟】北魏(小特窟)
平面方形,三壁三龕窟。存圓塑6身,影塑55身,清瘦修長,神情凝重深沉,衣紋細密流暢。左右壁二弟子為麥積山存最早弟子像。
【165窟】北朝始建,造像宋代。
前部塌毀,原造像全無。現存5身:正壁兩側供養人及左右壁菩薩著世俗服飾,瓜子臉,丹鳳眼,四瓣小嘴,典型宋塑精品。
【191窟】西魏,宋重修。
泥塑造像7身。龕外下方塑化生力士,兩側上方懸塑交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