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益心理咨询的探讨
前两天,我和贤宇法师讨论了公益心理咨询的问题。他说:“心理咨询不应该仅仅为有钱人或中产服务,因为穷人也有很多心理问题要解决。但我知道,培养一个心理咨询师很贵,咨询师也需要收入交学费。我在想,有没有可能用来访者和咨询师都能接受的方式,做一些公益心理咨询。”
听到这段话,我有些感动,想起了米纽庆。心理咨询的收费,决定了绝大多数来访者的社会地位是白领及以上。每天跟这些高素质人群接触,咨询师很容易有精英心态。但米纽庆没有,他一生关心生活困难的人,在纽约的贫民窟中帮助了很多家庭破碎、父母失职的青少年,并在探索怎样更好地与他们工作的过程中创立了结构式家庭治疗。
我曾经的观点是,心理咨询不太适合经济困难的人,不仅仅是因为钱,更是因为艰难的生活会让人麻木,导致缺乏对自己内心的觉察。后来学习家庭治疗的过程中,一件事改变了我的观点。
有一次孟馥老师做个案,我们观摩。那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家庭,父母是农民工,两人关系不好,父亲得了癌症;女孩从小是留守儿童,得了双相情感障碍,已经休学;女孩还有个弟弟,正处于青春期。我觉得看不到这个家庭的希望。孟馥老师问女孩如何看待自己的病情,女孩说:“每当我很绝望,想想过去在荒野中放牛的日子,心里就踏实了,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就像《飘》中父亲对郝思嘉说:‘回到塔拉农场去,那片红土地是你的力量之源。’”
这段话让我深感震撼。从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了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具有的成长潜能,学会了相信每个来访者内心的力量。因此,我认为公益心理咨询值得做。只是,从善心到善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遵守一定原则的话,效果有可能会像汶川地震那次,防火防盗防咨询师。
公益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需要遵守的伦理没有不同,真正不同之处在于收费。关于收费这件事,需要探讨的内容很多,大体分两部分:收费对来访者的影响;咨询师对收费的接受程度。
收费对来访者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不收费的心理治疗(咨询),对来访者没有益处。公益咨询可以少收费,但不能不收费。
不收费可能导致来访者不珍惜咨询
人性的特点是,对自己付出过的东西更珍惜。不收费,可能导致来访者不够珍惜咨询时间,比如把对内心的探索变成单纯的吐槽,或不遵守约定时间,或用咨询来满足其它需求。我之前曾接过免费心理热线,整理过去的录音时,发现一些人打电话的目的是闲聊,甚至性骚扰。
不收费会压抑来访者的攻击性
人都是有良心的,当咨询师免费为来访者服务时,来访者多少会有一些愧疚感。为了表达对咨询师的感谢,来访者可能会很懂事,非常配合咨询师,不好意思惹咨询师生气。但事实上,攻击性不完全是坏的,而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来访者需要的恰恰是修通被压抑的攻击性,而这在免费的心理咨询中很难做到。
付费意味着对自身成长负责
以精神分析的视角看,我们不仅要探讨怎样做一件事,还要探讨做这件事背后的动力和象征意义。
不付费对来访者的象征意义是:咨询师是我的理想父母,因为只有理想父母才无条件爱孩子,不要求孩子付出什么。这可能会导致责任失衡,本来咨询师和来访者对咨询各负有一半责任,如果来访者强烈地把咨询师移情为理想父母,就会把成长的责任更多地推给咨询师,让自己处于像孩子一样无力的位置。
付费对来访者的象征意义是:我对自己的成长负有责任,我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所以,哪怕只收一块钱,也要走这个流程。假设咨询有十次,不能一次付十块钱,而是要分成十次,每次付一块钱。这样每一次付费,都在提醒来访者自身的责任,保证他在咨询中的主动性。
这种负责,也可能会带来自尊的提升。比如我当来访者的时候,每次给咨询师转账,内心活动是:“这可是我凭本事赚的钱,用在了有意义的地方,觉得很骄傲啊~”
付费意味着学会尊重别人
心理咨询有效的原因之一,是带来修正性体验。比如有些来访者在过去的人际关系中,喜欢剥削别人。在咨询中付费,对这一类来访者是修正性体验,帮助他明白要尊重别人的付出。明白这一点,更有助于他在生活中与人合作,提升社会功能。
还有些来访者,希望咨询师提供免费服务,并不是为了剥削咨询师,而是对关系存在幻想——你不收费,才是无条件爱我。付费会打破他的幻想,但打破幻想是有必要的。咨询师也是人,有自己的需求,要养家糊口,而不是全能的、无欲无求的神。当来访者尊重咨询师的真实存在时,也就能在生活中尊重别人的真实存在,而不是仅仅看到自己的想象。
合理收费是一种榜样行为
有时候,咨询师要用自己的人格为来访者做榜样。比如咨询师坚定地对自己的劳动收取合理回报,是敢于维护自身权益的榜样。这对那些不敢维护自身权益、对赚钱有道德羞耻感的来访者,能起到示范作用。
我的亲身体验是,咨询师收费明显低于自己能力的话,不利于来访者修通俄狄浦斯冲突——我的咨询师都不敢成功,我怎么敢?有一阵子我的咨询师由于一些原因(下面会说)只收我200,后来又改回了500。我的想法是:还好她改回了500,不然我自己做咨询的时候,怎么好意思收费超过200?
收费对咨询师的影响:
收费保证咨询师的生活与专业提升
生活需要钱,大家都懂。咨询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也需要钱,比如学费、督导、个人体验。粗略算下来,不乱花钱的话,培养一个合格的咨询师,需要20万。这还不算完,心理咨询是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也就意味着终生交学费。
收费让咨询关系更清晰
绝大多数咨询师都是普通人,如果付出劳动得不到回报,会有怨言。或许咨询师意识中认为自己给经济困难的来访者提供免费咨询,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潜意识中或许会对来访者有不满,进而破坏咨询关系。
也有的咨询师,做免费咨询的动机,是想从来访者身上获得其它东西,比如价值感、被需求感、道德优越感,或者把内心的弱小感投射给来访者,然后感觉到自己的强大。搜搜陈光标做慈善的照片,或许能体会这种心情。这样做是在利用来访者,很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伤害而不自知,比只期待在来访者身上获得咨询费要糟糕得多。
收费意味着咨询师对来访者负责
根据权利与责任对等原则,收费意味着咨询关系正式建立,意味着咨询师承诺对来访者负责,遵守伦理,为来访者的成长而工作。
有时候,不收费会让来访者担忧:咨询师会不会对我不够用心?咨询师是不是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咨询师会不会随时抛弃我?这些担忧都有道理。
我作为咨询师,感受过收费和不收费的差异。接热线时我不收费,遇到困难的个案,会安慰自己:“做不好也没有关系啊,毕竟正常人不会对免费服务期待太多,我已经花时间陪伴他了呀。”后来我开始做收费咨询,责任感蹭蹭地增长了,把伦理手册仔细学习了一遍,遇到困难的个案,会去找督导讨论,可能做50分钟咨询,要花5个小时写逐字稿+督导+写督导总结。我的内心活动是:“一定要对得起来访者对我的信任,对得起他们给我的钱。”
总之,收费还是要收费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公益咨询收多少合适?我目前不知道怎样做更好,只是把我见过的各种情况列出来,稍作探讨。
按照来访者的经济能力收费
有些咨询师会给经济困难的来访者适当减免费用,比如南希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写到过这件事。
我的咨询师很有趣,曾经有个计算费用的公式,按照来访者的收入和资产决定咨询费用。她是这样说的:“有些来访者收入很高,咨询费对他们毫无压力,导致他们不够珍惜咨询时间。有些来访者收入很低,咨询费给他们造成很大压力,不利于咨询的持续。比较理想的收费是,对来访者造成一定压力,但又不造成太大压力。”
这种灵活的收费方式可能有个弊端,就是每个来访者的付费不一样,会让咨询师的内心产生波动,而咨询师的内心稳定非常重要。
接受固定名额的低费个案
也有些咨询师,每周接受固定名额的低费个案。简单心理上有些咨询师会在自我介绍中注明接受低费个案,通常第一次正常付费,从第二次开始按照协商价格付费。只是低费名额很多人抢,可能要排队。
咨询师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确定低费个案的人数,比如每周两个。这样既照顾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也照顾了经济困难的来访者。
允许来访者用其他方式付费
欧文亚隆有个女性来访者,非常有写作天赋,同时经济状况不佳。欧文亚隆跟她协商,每次咨询后两个人分别写下对咨询的感受,等到20次咨询之后互相拿给对方看,她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抵咨询费。后来他们两个的咨询记录出了一本书,叫《日益亲近》。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来访者为咨询付出了,不会有被同情、被视为弱者的感受。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伦理争议,到底算不算利用来访者,存疑。
我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有免费咨询,由应用心理学临床与咨询方向的研二学生提供。我们在征集免费来访者时,已说明会录像,作为督导的素材,并且咨询结束后会回访。这相当于来访者用对学术的支持交换了免费咨询。
由公益组织支付部分费用
这是贤宇法师的设想,成立心理咨询的公益组织,如果有人愿意捐款,可以用这部分钱帮助经济困难的来访者,比如咨询费由来访者支付一部分,公益组织支付一部分。这涉及到公益组织的管理,比如账目的透明。
另外,我认为公益咨询应该提供给真正经济有困难的人,而不是经济状况尚可但想要省钱的人。除了愿意接收低费个案的咨询师有限、公益组织经费有限等原因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不收费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收费明显低于来访者的承受能力时也会有所体现,比如来访者对咨询不够珍惜、压抑攻击性、难以修通俄狄浦斯冲突等。怎样算是真正经济有困难的人?或许可以参照每个城市的低收入人群标准,加上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制定一个合适的原则。
对每个来访者提供公益咨询的次数是否要有限制?
我认为最好有限制,这样才能用有限的资源帮助更多的人。如果主要提供短程咨询的话,或许认知行为疗法会更合适一些。当然,短程动力学及其它方法也可以尝试。美国医保可报销的心理治疗(咨询)次数一般是7-10次,可作为参考。
愿意接受低费个案的咨询师从哪里来?
新手咨询师在起步时的一大困难是缺乏个案,很多人不求赚钱,只求能有个案积累经验。不过,贤宇法师说:“新手咨询师不一定都是合格的咨询师,我们要对来访者负责。”也对。我比较清楚的,是我的硕士同学们还不错,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光是个案报告和督导总结,每个人平均写了有十万字。有学姐开玩笑说,这两年咨询技术没学多好,写作水平提高了不少。
正经事写完了,再闲扯两句。
我和贤宇法师在北大附近的咖啡厅见面,当时每个桌子都有人,一个小男孩在四人桌上写作业,我们跟他确认了旁边座位没有人,坐下了。我心想:还好是小孩子,不会介意吧。后来附近有了空桌,我们要搬过去,我拿起自己的东西就走了,然后听到贤宇法师对小男孩说:“刚刚打扰你了,不好意思,谢谢你。”
说起咨询师的精英心态,我不是在黑同行,我是在黑自己。我的本科同学,以及那时的我,普遍都觉得我校建筑系好牛逼~我们将来当建筑师好酷炫~甲方审美太差是SB~硕士要申请GSD~总之不知不觉自以为精英了。其实我们也只是学习好一点而已。要说学霸,我们又哪里比得上得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MIT全奖的贤宇法师呢?然而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多厉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包括写作业的小男孩。我觉得很惭愧。
最近听陈海贤讲了他的老师和米纽庆的故事。米纽庆八十多岁那年,老师请他去北京讲学,米纽庆对老师说:“你知道著名的吉他手Segovia吗?我和他一样,给我一把吉他,我就会在台上奏出音乐,但是走下台来,我只是一个老头。你现在要靠你自己了,你不想为自己的民族做些事吗?你不愿意在自己的地方发展吗?”老师当时热泪盈眶,不停地说:“不要不要,我不要你的吉他。” 当时说不要,一是因为老师不愿意承认米纽庆的老去,二是因为知道这个吉他背后的责任。
这个故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很感动,记住了这个故事。现在我是个学生,还不到为自己的民族做些事的时候,但是总有一天,我会成熟起来,或许也能做些事。贤宇法师找我讨论的这件事,其实和米纽庆年轻时候做的事很像,都是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对心理咨询有需要的人,无论他们贫穷还是富有。
大鲤鱼(丹A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团体很好玩:分享参加团体的8个体验 (17人喜欢)
- 来访者选择新手咨询师,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 (12人喜欢)
- 厉鬼也要卷KPI,是为了被看见 (13人喜欢)
- 写给新手咨询师(2):不要有问必答 (29人喜欢)
- 有些咨询师啊,太诚实了 (4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