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棋手鲁子敬
三国时期孙吴有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周瑜赤壁鏖兵杀得曹操数十万大军落荒而逃留下千古美名,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场完美的偷袭战,陆逊继承了前辈周郎衣钵用一场大火死死的守卫江东!

相比这些“同事”,鲁肃的光芒则黯淡很多,《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更是一个唯唯诺诺、手足无措被刘备和孔明玩弄于鼓掌的“老实人”。不独小说读者这么看,领导孙权对鲁肃也颇有微词,鲁肃死后也不忘念叨“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孙权的牢骚似乎很有道理,民间谚语“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也有暗暗讥讽鲁肃这种“烂好人”的味道。
鲁肃在政治决策中的“大方”从他早年的生活中也能瞥见一些影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在这乱世之中有一个“高富帅”鲁肃,高不高、帅不帅难以稽考,但鲁肃是绝对的“富二代”,家中粮食就存了整整两大仓。一天,一个颠沛流离的落魄小官周瑜为生计所困前来打秋风。地主家的傻儿子也不知道又犯了什么傻劲,仅仅和周瑜交谈了两句得知了来意就随手指着一个粮仓说——“这些,全带走!”

这件有趣的历史往事能给我们传递一点信息:
1,鲁肃身上有一种“富人特质”,这种特质是一般贫寒子弟所不具备的。在别人看来无比重要的资源,鲁肃可以很慷慨大方的借出去,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2,鲁肃有一种精准提取信息并快速分析的能力,无从得知当时落魄的周瑜身上有什么样的“气质”,但很明显通过短短的几句对话鲁肃已经给周瑜打了一个很高的评估分;
3,决策果断,不拖泥带水,大手一挥——你带走粮食吧!
这个周瑜也确实不客气,拉着一仓库粮食就这么走了。四里相邻可能有人暗暗哂笑——这地主家的傻儿子,肉包子打狗啊;也可能有人暗暗痛心——败家子、败家子啊!
可最后事情的走向却令所有人吃惊,“叫花子”周瑜竟然咸鱼翻身了。也许就是靠着鲁肃给他的“第一桶金”,周瑜慢慢打拼成为了江东孙吴集团的核心人物。有可能是出于感激之情,但我更相信周瑜也洞察了鲁肃身上不一般的特质,总之,周瑜将鲁肃引见给了孙权。鲁肃又迎来来人生的有一个关键事件——榻上策。
鲁肃和周瑜短短两三句寒暄后,大手一挥把粮食借出。他不是一个喜欢挥霍时间的人,总是倾向于用最短的时间、使用最精准的手段完成目标。鲁肃和孙权的会面也再一次为中国历史创造了一段佳话。
时间:建安五年
地点:某榻之上
人物:孙权、鲁肃

孙权迫不及待的为鲁肃倾诉了自己的梦想——“思有桓文之功”,并询问鲁肃能不能为自己实现霸业进行谋划。孙权看着鲁肃,满心以为自己的雄心会让鲁肃惊诧不已。彼时,袁绍、曹操、刘表等群雄俱在,但孙权已经有了成为齐桓公、晋文公这样霸主的豪气!但鲁肃眼皮也没眨一下,根本没有被所谓的“霸王之业”打动,反倒以楚汉之争为例开始Diss孙权所谓的“梦想”——刘邦想拥立义帝,但是有项羽在,这种想法又怎么能实现?现在曹操就是项羽,有曹操在,又怎么能实现所谓的“桓文之功”?紧接着,鲁肃为孙权规划了一条更伟大的梦想之路——“高帝之业”!鲁肃认为孙权应该趁着“北方诚多务也”的时机,逐步鲸吞蚕食黄祖、刘表等势力,据江建号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反过来,孙权被鲁肃这想法给吓到了。史书记载,听完鲁肃的“榻上策”后,孙权的反应竟然是——“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孙权似乎并没有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雄心,只想着充任一方诸侯霸主。
不知道鲁肃有没有失望,孙权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主公,他的眼里没有星辰大海,只有小小的“桓文之功”、“尽力一方”,而这些理想和鲁肃的“高帝之业”相差太远太远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孙权虽然不是一个“最完美”的辅佐对象,但孙权绝对还算是一个有雄心、有眼光的君主,同时他对出席见面的鲁肃也体现了绝对的真诚、信任与赏识。榻上策之后,鲁肃决定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孙权,托付给孙吴。一方面,这是孙权的才干、诚挚与热情打动了鲁肃;另一方面,时光荏苒时不我待,鲁肃也决定进入这滚滚乱世,他梦想着下一盘棋,一盘以天下为棋盘,以九州大地、百万士卒为棋子的大棋局。这个大棋局中,鲁肃的对手将是曹操、袁绍、刘表这些一代枭雄,而棋局的最终结局只有一个——“高帝之业”!
榻上策时期,“北方诚多务也”,袁绍和曹操官渡大战正酣,没人会想到袁绍会惨败并在两年后骤然离世,曹操迅速的肃清了北方成为中国绝对的霸主。本来我们有机欣赏这位汉末乱世只身入州郡的传奇人物刘表能和曹操能擦出什么火花,但历史没给我们这个机会,刘表的死亡又清除了曹操南下的又一障碍。“榻上策”时期稳健发育的规划已然不能实现,莫说“高帝之业”,难道“桓文之功”都要化为泡影吗?
烟雨茫茫、雾气缭绕,日出云散后,巍峨的中华大地俨然真的化作了一盘棋。棋盘的一端,是携百万大军南下的曹丞相,刘表离世占据荆州后,曹操已经兼备天时地利人和。望着这盘棋,望着落荒而逃的刘备和已经风声鹤唳的江东孙氏,曹操心里或许更多的是失落——偌大的一盘棋,其实压根没人和我对弈!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棋局就要结束了?悄无声息,鲁肃托起了棋盘,静静地思忖——真是一盘难解的棋局!无论从硬实力、软实力来看,无论是孙权抑或刘备全然都没有任何胜算,当今天下,有谁能挡住曹丞相的雷霆一击?这棋该怎么下?
当阳长坂已经是一块危地,如果三国时代有卫星图,我们会发现一根粗粗的线条从北向南直嵌荆湘,曹操大军的压迫感从卫星云图上就能直观的感受;与此相对,刘备军团已经难以聚成有效的反击力量,无数的细线条歪歪扭扭从不同方向向南部蔓延,力图避开粗线条的压迫。在粗细线条南征南逃交织交绘的图景下,一个小小的亮点显得与众不同,这个小亮点由南向北不断穿梭进入到了“危地”当中,逆向行驶来到了长坂,来到了刘备与诸葛亮的面前。
曹操还没有察觉,但是棋手鲁肃已经开始行动!鲁肃竟然没有留在孙权身边去帮助他应对已经混乱的江东局势,反倒是亲身前往当阳长坂,这是步什么棋?我们几乎可以断定的是,鲁肃的行动绝不是江东决策层集体讨论的结果,彼时的江东群臣几乎都是主降派,而以鲁肃的力量压根无法从内部入手扫清障碍。他走向外围寻觅刘备,一方面是棋局形势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无奈的选择。三个即将改变中国历史的人聚在了一起,江东群臣还在汹汹绕绕讨论着投降事宜,鲁肃已经给刘备做出了政治承诺——“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很显然,刘备的反应不错——“备甚悦”。孙刘联盟的雏形已经在这里初步孕育,而鲁肃最大的收获恐怕还是结识了诸葛亮,与和刘备长篇累牍的分析阐述不同,鲁肃只给诸葛亮说了几个字——“我,子瑜之友也”,紧接着两个人就“即共定交”。聪明人和聪明人之间不需要太多的中间套路,三五个字就能进入主题。

孙刘两家之间的这些互动当时的曹操肯定无从得知,当他继续观察棋局时,也无法了解形势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微妙的变化正是从鲁肃孤身入长坂肇始,而这种微妙的变化也让最终的棋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
接下来就是震动天下、留名青史的赤壁之战,这场战争于中国人而言是太熟悉不过了,史书、小说、影视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故事——诸葛亮舌战群儒、老黄盖巧施苦肉计、周公瑾火烧赤壁……但这些喧嚣的故事中,鲁肃好像仅仅是一个配角的身份。他是一个前台的配角,同时也是一个幕后的操盘手,长坂初步会面仅仅只是第一步,如何稳固双方的联盟、如何压制江东投降派、如何在军事上对抗曹操大军……这些问题都太难太难了。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现在好似都变成了鲁肃手上的棋子,鲁肃在运用这些棋子的时候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他给了刘备信心、重新点燃了孙权的雄心,又扫清障碍尽自己最大可能给了诸葛亮、周瑜发挥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舞台。当诸葛亮神采斐然慷慨陈词时、当周公瑾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时,鲁肃肯定会感到羡慕,他肯定没有诸葛亮超凡的政治才华,也绝对不可能像周瑜一样在军事上硬刚曹操,但羡慕之余鲁肃也会感到欣慰与轻松——有诸葛亮、周瑜这样的“队友”,曹操也并非完全不可战胜,自己“高帝之业”的梦想也绝非缥缈难及!
棋手曹操败了,败给了孙权与刘备、败给了周公瑾和诸葛亮,同时,也败给了鲁肃鲁子敬!
赤壁之战后,鼎足形势已成,孙刘联盟之间也开始龃龉不断。孙权和刘备、周瑜与诸葛亮,两对君主、两位天才开始了有节制的较量。而这时最苦的莫过于鲁肃,不知道他来回奔波,面对孙权的责问和刘备的敷衍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累。周瑜英年早逝后,鲁肃直接掌控起了孙吴的前进大舵,而他对刘备集团的态度总体还是呈现温和包容的态势。这是因为鲁肃的懦弱和老实吗?不!鲁肃的眼睛从来没有聚焦在一时一地,他还是冷静的看着棋盘,棋盘的对面还是老辣的曹操。孙刘两大集团的整体实力加起来恐怕还不到曹魏力量的一半,在鲁肃的判断里,刘备和诸葛亮绝不是对手而更应该是自己和曹操博弈实现“高帝之业”的棋子(“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
但鲁肃的坚持不一定为人理解,鲁肃和孙权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早在“榻上策”时期孙权就反复强调自己只想当个方面霸主,目标是成为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强势诸侯,鲁肃则永远将“高帝之业”当做自己的执念。精彩的一盘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吕蒙等棋手或棋子的表演会更加精彩,但是鲁肃却即将告别棋盘,告别自己惺惺念念的“高帝之业”。
公元217年,45岁的鲁肃去世。紧接着,吕蒙接任都督,成为孙吴集团的掌舵手之一。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吕蒙绝对称得上一个优秀的大都督。根据史料推断,吕蒙出身应该非常贫寒,文化水平较低。少年时,吕蒙是一个冲动的“吴下阿蒙”,曾因被人辱骂而动手杀人;后来辗转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多年行伍也让吕蒙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孙权对吕蒙也比较赏识,有针对性的指导吕蒙多多读书填补短板;吕蒙本人也很用功,通过不懈的努力进步赢得了鲁肃的肯定。

以脍炙人口的白衣渡江来看,吕蒙在战争的每一个环节都显示出了近乎完美的军事、政治才华。前期故意示敌以弱麻痹对方,战争即将打响之际像孙权索取了绝对的指挥权,奔袭江陵快速诡异,可称得上是中国战争史上一场具有典范意义的水上闪电战;占领荆州后,处死私取民物的亲戚,慰问老人,快速实现了对占领地的稳定有效统治;同时使用心理战瓦解了关羽军心,堪比韩信的“四面楚歌”神操作。仅从军事指挥技艺来说,吕蒙完全可以跻身名将行列,如果鲁肃掌兵不一定有吕蒙这么漂亮精致的操作;吕蒙的人生经历也极具传奇性,从一个冲动的杀人浪子到孙吴大都督,从不爱学习的吴下阿蒙到让人“刮目相看”。
吕蒙白衣渡江突袭荆州的行动也一直具有争议性,吕蒙的行动不是自己的突发奇想,而是孙权长期谋划的结果。早在鲁肃时期,孙权对荆州被占一直耿耿于怀,但鲁肃为了维系孙刘联盟死死的顶住孙权。如果从孙权的“桓文之功”来看,荆州于江东存亡是至关重要的,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无疑进一步巩固了孙吴的割据地位。但是如果站在鲁肃“高帝之业”的梦想分析,袭取荆州是否是最优选择则有待进一步讨论。鲁肃的基本判断是曹魏方面的力量太强大了,现实情况也是孙刘两家的综合实力加起来恐怕也不及曹操一半,实现“高帝之业”的最大障碍不是刘备集团而是曹魏集团。

以天下为棋盘的鲁肃最大的关注点是“势”而非“形”,如何整合天下力量压制前进的最大障碍是鲁肃的着眼点。当关羽被纠缠在前线,荆州像一块肥肉一样摆在面前时,这样的诱惑你受得了吗?孙权受不了、吕蒙受不了,但鲁肃可以,少年时就可以轻而易举将粮仓赠人的鲁子敬和“吴下阿蒙”有着本质的不同。
但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鲁肃的棋手身份随着他的死亡而烟消云散。鲁肃不会知道,吕蒙已经磨刀霍霍准备摧毁自己苦心经营的孙刘联盟;鲁肃不会知道,恼怒的刘备即将举大军南征;鲁肃更不会知道,自己挣扎一生寄希望实现“高帝之业”的孙权在他死后将会上表向曹操称臣并向曹操劝进……
鲁肃的死也没有留下多少涟漪,不过是孙权回忆时的埋怨、不过是演义中曹操只言片语“大惊”的反应。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多的传奇人物挤了进来,没有人会注意这个默默地棋手吧?

但我想有个人会不断地回忆起鲁肃,他会不断的在脑海回闪鲁肃“高帝之业”的梦想,鲁肃的梦想好遥远,就像他“兴复汉室”的梦想一样。鲁肃的死断送了鲁肃的梦想,同样也断送了诸葛亮的梦想,赤壁之战后一度充满变数的天下局势随着鲁肃身故、吕蒙偷袭、刘备伐吴等一系列事件戛然而止。
孙刘两大集团在鲁肃死后的几番折腾后还是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回归了鲁肃最初构建的联盟格局,诸葛亮也接过了鲁肃的棋手身份,希望像鲁肃一样巧妙的整合天下力量纵横捭阖。但是,与鲁肃的“大手笔”促成孙刘联盟,整合孔明、周瑜、关羽等优秀人才力量的操作相比,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没有多少资源和潜在的“周瑜们”去利用了。不得已亲自率军南下七擒孟获、北上六出祁山,身心俱疲的诸葛亮最终命陨五丈原,“兴复汉室”的梦想彻底熄灭,同样,“高帝之业”的梦想也被彻底熄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学习是一个不断拔毛的过程(ID:laibam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