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情绪
印象中,曾经自己去过很多地方,喝过很多酒,交过很多朋友,有过很多谈话。那时,躺在一片草地上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欣喜。那时我只知道,每一次向外在世界的脚步,也同样是走向内在自我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未曾留意到的是,每一次对于当下的感受,都有可能减弱未来的感受;每一次清晰自我的行为,都有可能促使自我的改变,这些是那时的我所无法想象的。
记得初学心理学时,总是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一个人的任何改变都是可以解释的,甚至一个人在一夜之间性格变成完全相反,也是有内在理由的。只是没想到数年后,自己竟成为了想象中的例子。虽不至于在一夜之间性格变得完全相反,但在没有外在重大事件刺激下,为何以前感性的情绪似乎突兀的消失了,消失地如此神秘,成为过去一年多萦绕心中的困惑。
在15年,奇怪的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打开了唯心世界的大门,其中主要是受儒家心学的影响。明朝心学是对僵化的儒家文化的一次逆反,它将自我放入个人世界的中心,打破圣人的威严,让人人皆可成圣,是一条恢复儒家活力之路。而中国当代的教育同样缺失了个人的自我意识,所以心学当时刚好释放了我的个人意识,那时整个世界在我眼中突然变得不一样了。还记得那个夜晚,看着天上的圆月,柔和地月光似乎直接照入我的心中,自己与万物融为一体了,感受到一份前所未有的喜悦。在那一刻,似乎突然明白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含义。
那份奇妙的感受,应该是感性的极点了,那段时间完全在自我的意识中狂奔,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些更深远地变化。准确来说,等到那份奇妙地喜悦消失,突然发现自己感受他人或事物的情绪同样消失了。在很短的时间内,由极度亢奋的感受到幽深似海的平静,这个对比让我困惑了许久。后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索,逐渐意识到应该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影响了情绪的强弱程度。不过却很难完全说得通,自己没有感受到理性压抑感性的禁锢,内心只有一望无际的平静,这份长久的平静,令人在舒适中带着一丝隐忧。而且在没有外在事件刺激的情况下,理性之光突然降临到感性世界,这是神话,现实很难说得通。
最近才逐渐领悟到,15年强烈的感受,并不是感性,或者说感性只是表面的幻觉,它是认知方面的巨大变化,所引起对于外在世界的强烈情绪。因为当时自己在感受唯心世界的奇妙时,是站在理性地大地上审视这些人生哲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违背当下的科学。将道家的“道”理解为客观世界的客观法则;将佛家的因果理解为,当下行为对于未来不同结果的概率的影响。当然也有单纯是人生观的感受,比如佛家的无为出世与儒家的积极入世,这些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人生。只是正确的人生观,要基于科学的世界观,这需要如今科学的支撑。记得当时有一篇用量子物理来类比个人世界的不确定性,也在用生物学去审视心学的先天假设“人无善无恶”。当时哲学给予我系统地视角审视这个世界,而工具就是之前积累的各个学科,尤以心理学与经济学为重,心理学与经济学都是研究人的学科,有助于理解一个人及其行为。当整体去看世界时,不同学科的界限也似乎消失了,个人的自由感由此浮现出来。
而情绪的神秘消失,只是理解力上升所产生的结果。当你可以轻易地理解周围的人与事时,它们就很难带动你的情绪了。当然,情绪也不是完全消失,只是情绪的感受能力极大减弱了,而情绪的认知能力却极大增强了。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展现的某种无情,除了一份默然的歉意,只能站立一旁去感受,一如我们看花开花又落。
有意思的是,人的自我如同一条河流,当你在浪花中抬头看清了此刻,你已经再次涌向前方。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当下。人生,真是一趟神奇而不停歇的旅程。所以,扫一扫衣脚,继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