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高友】重走晴隆24道拐,见识每一“拐”的精彩
小梁走过两次24道拐也看过不少晴隆记者陈亚林老师的博客空间,经常看到很多国内外游人到访晴隆安南古城和观景台以及近年来的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更是受到外界参赛选手的青睐。
时间转向2018年8月,从晴隆县人民政府网,晴隆县交通运输局、晴隆县文体广旅局发布《关于封闭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通告》,通告说: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国务院批准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好文物本体安全,更好地呈现晴隆二十四道拐这张名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对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实行封闭保护,禁止社会机动车辆通行。封闭时间:2018年8月10日起。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晴隆“24道拐”入选中央14部委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以前读小学时候一直很想去看看,但实在太远,就错过了很多机会。第一次2016年5月终于有了这个机会去,看到了历史感觉电视的镜头,第二次想要寻找每一拐答案而去...

320国道入口处

二十四道拐之第一拐合影

二十四道拐之第一拐偶遇骑友
第1拐:这里是原滇黔公路段“24道拐”盘山公路入口,抬头可以看到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感觉能“听”到当年发动机的低沉喘息,以及驾车兵咚咚的心跳声……

二十四道拐之第二拐
第2拐:大水沟一泻清泉从悬崖上飞流而下,飘然如雪;让游人感觉到这里曾经有过最美“甘泉胜迹”和“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文人墨迹……

二十四道拐之第三拐
第3拐:这是一段长长的沙石路,让你仿佛看到到民国24年(1935)之夏,安南(今晴隆)各族群众正在挥汗如雨修筑黔滇公路时的情景;仰望鸦关,耸立的峭壁异常险峻…

二十四道拐之第四拐
第4拐:盛夏时节,公路涵洞前方的三叠泉瀑布如云如絮,确有“悬岩挂白虹,细雨日飞空”之意……

二十四道拐之第五拐
第5拐:来到当年金戈铁马洗礼和饱经沧桑的古驿道上,感觉像穿越时空,体验了安南古老的公路文化,仿佛山间传来了马帮的铃声和吆喝声。公元1638年,徐霞客离开卫城(今莲城)往云南而去,出南门后在游记中写道:“路随之,西循北崖下坠,即所谓乌鸣关也,土人呼为老鸦关。西向直下一里,有茶庵跨路隅,飞泉夹洒道间,即前唧唧细流,至此而奔腾矣。崖下崖环峡仄,极倾陷之势。”这是徐霞客对晴隆鸦关(24道拐)周边地形地貌的描写……

二十四道拐之第六拐
第6拐: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了民国26年(1937)“京滇公路周览团”途经“24道拐”盘山公路车队的到来,他们的到来,宣告(南)京滇(云南)公路的全线贯通,“开西南公路史上之新世纪”……

二十四道拐之第七拐
第7拐:民国二十七年(1938),闻一多与200多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启程来到安南县城休整。“晚间因铺盖、炊具多耽搁在盘江东岸,同学一大群如逃荒者,饥寒疲惫,在县政府大堂上挨坐了一夜。”身为教师辅导团成员的吴征镒在其日记中这样描写夜宿安南的场景。闻一多在《西南采风录》中以安南一方俗语赞扬劳动人民刚毅反抗的性格,寄托了抗战胜利的希望。还画下了一幅“安南魁星楼”。最终步行团抵达昆明,在春城翠湖之畔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二十四道拐之第八拐

第8拐:在这里,让人联想到“四万子弟出云南,60军血战台儿庄”之英勇气慨。民国二十六年(1937)云南省将原有部队改编为国军第60军,全军4万余人。部队由云南出发途经贵州安南24道拐,徒步行军40余日到达湖南常德参加“台儿庄战役”……

二十四道拐之第九拐

第9拐:1942年3月初,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及兄弟部队入缅支持英军作战,在同古坚守12天,成功掩护友军逃出日军包围圈。师长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壮烈殉国,时年38岁……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拐

第10拐:来到这里,不禁钦佩美军记者的敬业精神,毅然奔赴战争最前线,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拍下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经典瞬间……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一拐
第11拐:站在“美军墙”下,仿佛看见援华美军1880工兵营第二连的官兵还在盘山公路上与中国民工一起,昼夜鏖战,对该路段的挡土墙进行维护、改造, 保障了滇黔公路的通畅和安全,直到日军本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后才撤离……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二拐

第12拐:民国31年(1942)4月开通的“驼峰航线”运送的65万吨援华抗战物资,从昆明源源不断地经过“24道拐”,极大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三拐
第13拐:1945年3月26日,美国通信兵第164照相连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在从重庆去昆明途经晴隆时,爬上险峻的晴隆大山,拍摄了“24道拐”盘山公路上艰难运输美国援华物资的图片,并在海外各大媒体刊登,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引起强烈关注……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四拐
第14拐:1945年1月27日,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中国云南边防重镇畹町;28日,蒋介石为纪念史迪威将军的功绩,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作为该路段的形象标识,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五拐
第15拐:云南抗战史学者戈叔亚先生,在寻找“24道拐”盘山公路8年后,来到晴隆并登上晴隆山,最终找到美军记者“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原图拍摄点。一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之谜就此解开,让晴隆“24道拐”再一次蜚声世界……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六拐
第16拐:1986年6月,晴隆县人民政府将“24道拐”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列为第四批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9月,被国务院公布公布为第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同年被广大网友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七拐
第17拐: 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这里实地取景,南来北往的汽车、难民和伤兵从这里经过,人们仿佛走进了那段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八拐
第18拐:这里有古老的公鸡坟。传说中,云南大理国一位王爷的王子生有怪疾,有人告诉王爷,贵州有一个和尚没给死去的公鸡拔毛便埋葬,如若能找到这只公鸡,拔了毛后安葬便可除病。于是,国王派人四处寻觅,终于在安南鸦关找到了公鸡坟,便挖出拔毛,用方石修建了一座滇式坟墓。数日后,大理国王子的疾病全无,成为奇谈……

二十四道拐之第十九拐
第19拐:在这里,曾经有由东南亚多家侨联组织的22辆四驱车,以及80名成员参与“重走南侨机工抗日滇缅路”穿越“24道拐”盘山公路活动,缅怀当年南洋华侨的爱国情操……

二十四道拐之第二十拐
第20拐:明清时期,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曾经建有一正两厢的“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传说中,涌泉寺内侍奉有观音三姊妹,一个坐莲花,一个骑麒麟,一个骑大象。每年正月十九,都有很多人来此朝拜神佛……

二十四道拐之第二十一拐
第21拐:晴隆县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系列活动,内容包括象征8年抗战胜利的88辆自驾车重走抗战路——“24道拐”,文艺演出、纪念图片展等。

二十四道拐之第二十二拐
第22拐:“地无三尺平”成为交通要道的最大阻碍,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地势,造就了贵州不少奇险的道路。有人说,中国技术最好的司机都在贵州,信不信由你!

二十四道拐之第二十三拐
23拐:弯多路陡的“ 24道拐”成为汽车运动的天然赛道。2006年以来,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及“遍寻极限、验证极致”的汽车比赛活动先后在这里举行。

二十四道拐之二十四拐
第24拐:站在最后一个弯道,仿佛听到抗战前线的捷报频传,随着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胜利的歌声在耳边回响。
“山花花儿开又是一年/山花花儿开又是一年/历史的弯道上思绪飘远/翻山越岭为见你一面/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想念/峰回路转又是一年/晴隆古城住着旧时的燕/盼着你会出现眼前/晴隆古城住着旧时的燕/怎能不想你烽火里的笑颜/想和你慢慢走/二十四道拐/等夕阳把背影映成了画面/想和你慢慢看/二十四道拐/直到两鬓刻上岁月的色斑。”一边听着歌曲《二十四道拐》,一边回想曾经的抗战历史。
在7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直抵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长长的车队运到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位于贵州晴隆的“24道拐”盘山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大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遗址,不仅是晴隆的、贵州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24道拐”盘山公路沐浴了血与火的洗礼,见证了民族苦难和抗争,铸起了中美联合抗日的铁血丰碑。
历经80年风雨的洗礼,“24道拐”抗战公路遗址依然保留着历史的原貌,被广大网民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被无数人所惦记。
为配合全县的抗战纪念活动,记者现将“24道拐”抗战公路遗址相关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简要介绍给大家。可以这样说,“24道拐”,每一“拐”都很精彩!
“啊,啊依哟,铁打的二十四道拐啊!天下的路,英雄开,铁打的路啊,二十四道拐啊,一座丰碑立环宇,巨龙盘旋冲天外!”“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历经苦难把路开,血肉铸成抗战路,勇士出征阔步迈,铁打的二十四道拐啊!”
本文综合本人游记,部分图文均摘自陈亚林QQ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