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似仇
大恩似仇,是一个较冷的典故,也是古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故事是这个样子的:
唐朝有个岭南节度使,名叫李勉,在开封尉任上时,曾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刺客。数年后,李勉客游河北,偶然遇到这位当年的囚徒。故囚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说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并私下和结发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子说:“偿还千匹可乎?”故囚说,不行不行,一千匹布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妻子又说:“两千匹可乎?” 故囚仍然摇头,说,还不够。妻子就说:“若此,不如杀之!”幸得此家仆人密告,李勉才免于一死。
这是历史,说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事件。
自己的妹妹曾经病情发作住院,伯父家临时借了一千块钱。伯母,也就是三大娘,在村子里到处说:他家孩儿都快没命了,俺家给他拿了一千块钱救了命。
说遍村子,我妈性子烈,直接拿着菜刀出去了。砍得时候被拦下。
我妈没错,三大娘也没错。
错的是这种人和人关系的怪圈,进去就很难出来。
当一个人欠另一个人的太多,终其一生都无法报答,只能拿最贵重的东西来报答,那就是生命。
但是,生命是人存在意义的前提,无论兽性还是人性,这都是存在的基础。说白了,谁想死!
大恩似仇,受恩的人形成心理压力,更深层次是使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不完整,有一种依附的潜在心理,丧失了生命的独立性。要么杀了自己,要么杀了对方。很明显,杀了对方。
大恩似仇,恩太大,超越了生命的份量。形成了一个结构,一个逻辑,一个模式,一个魔咒。跳进去,就会诱发人的兽性、阴暗面、恶。
谁都没错!错得是这种逻辑。
大恩似仇的逻辑关系,也解释了为什么历代帝王要杀功臣,功臣和皇帝一块打下了江山,在拼杀中许多次救了皇帝的命,皇帝想要报答,拿江山?拿命?不会的!
《红楼梦》中甄士隐一直想帮贾雨村,但直到贾雨村提出了,他才帮助。就是照顾对方的心理,保持着一种尊重和人格上的平等。
但是,也有人能跳出。第一种是就是无道德感的人,说白了很混蛋,无所谓啊!其实,人类进化到今天,大都有道德感,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第二种人,是那些有大智慧的人,施以大恩后便在对方的生命力消失,比如范蠡的退隐。
所以,升米恩,斗米仇。不要随随便便的施以大恩,真要是施了,那得正确的处理。清楚的认识到这种人与人关系的逻辑怪圈,就知道在生活中该如何避免与应对,也知道了“恩将仇报”有时也有很多纠结与无奈。没有人是绝对的坏人,事发总是有因的。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06 0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