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是难得的缘分
最近一位老同学出差去了成都,微信聊天里没有谈太多其他,只是反复念及当地的美女。
我于是便说,四川美女多,这是我告诉过你的。且我又强调了时间说,这是大学时我便告诉过你的。可他却说,不可能,因为你上学时不可能去过成都,而且你只是说过昆明美女多。
我于是让他查看聊天记录,其余不再多谈。
但等了一会,我便开始想。为什么在我记忆里,是我们共同经历的对话,但他会忘记很多对话细节,甚至忘记对话本身,而我会把这些事情记住。这难道是因为我们的对话过程,内容更多的是来自我的体验,而非他的,所以不仅我对对话的内容印象深刻,还会对对话本身也印象深刻么?
就像现在提到女生样貌的这个问题。
作为男生,讨论女生样貌似乎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对于我的这个同学,我们批评他对女生样貌的审美差,在我们之中也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我的这个同学,总是喜欢翻别人的朋友圈,并且把找到的女生照片发给我们看。他初时每次都会像魔戒电影里的咕噜那样,小心翼翼地藏着照片,先对里面的女生做一番铺垫,说“美女”、“天仙”如何如何。我们对他的这种行为起先还保持一定的好奇,但现在早已习惯后,他一说照片,我们就判定那照片辣眼睛。于是常常不等他发出来,便直接问他会打几分。他一开始也会说个数字,大概八九分这样,但后来我们问得多了,他便不再搭理我们了。因为他也明白,我们不会认可他说的分数。
而在这些贬损带来的欢笑中,我就曾经说过,如果去四川他的眼睛会合不上这样的说法。只是他不信。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相信他的审美真的如此低劣。因为我觉得他的老婆长得是很好的,可他从来都只对我说他老婆难看。我一直认为他这样对我说,目的是为了混淆视听,是因我称赞他老婆所带来的防范措施。而他的那些被他评价为美女的人,在我看来对于出轨这样的事情,是有减少疑心的加分项的。所以他对那些女生的赞美,可能是发自真心的。
并且我们过去也有过类似的审美分歧。例如初中时,我正喜欢下一年级的一个学妹,他问是哪一个,我便指给他看。他告诉我,丑得要死。又例如高中时,他笑我同桌难看,我却告诉他,等到以后,我的同桌定然是个尤物。
多年以后,他不得不承认我过去所说的正确。但这只说明他的审美体系和我的审美体系只是存在分歧和重合的可能,且他的审美体系是在剧烈变化之中。这并不能说明他真的审美差。
但今天他称赞成都女生漂亮的话说出来后,我觉得他过去那样的审美也许是真的差了。而且他的审美差,还是因为他忽略了生活中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评判条件。他的审美差,是在缺乏比较条件下的比较结果。
这就像我们对我们的聊天的记忆一样。
我过去告诉他四川女生好看的事情,是因为我认识过那里的人,且又和去过四川的男人女人聊过这样的事情。但对于这个同学,这样的事情只是我们随口一说的事,自然毫无印象。
而我们对于日常审美的结论,也往往是因为我们注意和认识到身边不时溜走的美好之后,将那些美好与待评价的人和事物进行比较后才下的结论。但对于这个同学,他用作评判的标准,只是他熟悉的一些事物。那些身边不时溜走的美好,转瞬即逝的没有在他的审美评判标准里留下任何参考价值。
我知道人与人经历和思维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进行讨论时,结论必然是不同的。但在多人反复对同一事物的讨论中,因为不曾接触真相而不改变自身观点,最终又可以因接触事情真相而改变自身观点的,大概就真的不是不同这样简单的事情了吧?
虽然,不同再如何不简单,我们也没办法给予不同者太大的帮助。尤其是这个不同者是自己。
因为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本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已知的不同造成的。而我们还会因为已知的不同,而下意识地去忽略和忘记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这就像我不止一次告诉我的这个同学四川女生好看。但是他总是因为主观并不了解,而不曾记忆。甚至因此而忘记我曾这样说过。
由此我又想,碰到说话投机的人,一定是难得的缘分。尤其是彼此称为知己这样的人。
因为这两个人,在经历上可能推断的只是相似,但在意识层面一定可以推断他们是非常接近的人。
两个见过相同风景的人不一定可以成为知己,因为他们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而只有那些看过相同风景,得到相同结论,甚至看过不同风景,得到相同结论的人,才可能成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