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假西雅图-圣地亚哥双城行--圣地亚哥之二
在晚餐过后,一行人紧赶慢赶赶着日落之前赶到了著名的看日落的景点——日落崖。其名声来源于其特别优质的可以用来观测日落的地形位置,是一个崖壁上,向西看去一览无余,在广阔的太平洋上没有任何遮挡物,在相机中拍到的海的部分和天的部分特别均匀,平分秋色,仿佛观测者是漂浮在空中的。当天恰逢云层略厚,有落雨的征兆,所以直到最远的天边,厚重的云层才吝啬地分了一条细细的窄边给耀眼的阳光洒下的夕阳用来充斥,天边便已经被浸透地红的发紫。
这种光芒虽然从客观上来说照度没有正午地强,但那种充斥世间,眼界之内都是红光,足以让人类再次感受到自身地渺小。有很多游客簇拥在一些最佳的拍摄角度,除却拍照之外,更多的是静静地站着,体会着夕阳拂过带来地震撼:人们面朝夕阳,从侧面观察,向阳的一面都被照成了金色。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被度上了一层金。和朝阳的金色不同,夕阳的金更暗,更深沉,更悠远,更有韵味。
San Diego California Temple是小队下一个汇集地点,对于这个教堂有各种不同的翻译,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圣地亚哥摩罗教教堂。在看了这个中文名之后,原本以为是什么魔教分支之流,去查了维基百科才发现这是在美国存在的第四大基督教分支,其英文直译是基督后日圣人教,说是要回复最早最原汁原味的基督教堂。单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个分支教的建筑就会比较有特色。
去的时候正是刚入夜的时候,通体纯白的教堂配上打出棱角的中性白色灯光,在深蓝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神圣。能观察的出其遵循的最严格的逻辑来自于数学和几何,教堂本身在基地上,朝向,尺度都追求严格的对称,这是一个真正把建筑现代的对称重复语言运用到极致的单体。第一眼看去的时候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震撼打动作为建筑师的本能好奇心:如何做到如此几何如此纯净的?当就是为了达到理想而不去考虑其它的时候,教堂这样的建筑类型最容易满足脱离实际的功能上的要求。更增添其价值的是教堂的建成年份是1994年,保持24年以来仍旧具有一种未来感,实属难得。所以搭配一些花园中的灯饰和植物,虽然夜晚光线总体昏暗,但恰到好处的打在建筑外立面上的褪晕以及温柔洒在草丛中的点点灯光把神圣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太晚,所以想要进入教堂参观是不太可能的,这似乎是每次到达教堂都会遇到的事情。不过能在外围一圈体会到这高耸在山上的人造圣地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事。能再用相机记录下一二意境更是额外的收获。
Trade joe 是一行人离开教堂之后为了第二天远行准备去购置食品的超市。这虽说完全不能算作是值得推荐体验的景观,但因为是在美国第一次去这家与众不同的超市,被其中的特色吸引,所以还是要提一下的。从维基上讲述的这家超市的发家史来看,上世纪50年代,成立伊始Trade Joe进货都是选用当地最新鲜的原材料,而不是和传统的超市的套路,向各家食品供应商进行协议签署。这样的原则秉持至今,进到令郎满目的超市,会发现有几个明显与其它超市不一样的地方:货品的种类和品牌是其它超市十分少见甚至没有的,有一些是简易包装没有中间广告包装抽成的地方特色产品,这能抓住喜欢某些特色产品的众多消费者的心,因为其它超市不卖。货品的摆放布置,货架的间距高度等等比沃尔玛,meijer等大型超市要紧实小巧的多,甚至在两排背靠背排放的向上开敞式冰柜中间的分隔带上也放置了特色零食等,让消费者放眼望去,全都是令郎满目的食物。第三点就是Trade Joe只卖食物,不卖其它货品,因为其开店本身的理念就是为美国消费者寻找家乡的味觉记忆。综上这么多点,逛这家超市时候的心情就相当纯粹了,为了食物而去。有些零食经品尝鉴定之后发现确实还是很有滋味的。
入夜之后,整个城市安静的就很快了,除了极少数有酒吧的位置还有不少的生气,在大部分居住区的位置,仿佛看不到人。本以为晚上的海滩当是寂静一片的,但去了之后发现还是有不少活动在漆黑的夜,黄色的沙上进行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艺术表演了,包括火棍舞蹈。虽然因为安全的考虑没有太过接近去观察(暗流涌动的人潮说不定就隐藏着什么不正当的交易等),但表演者把两端生火一米多长的黑棍舞的虎虎生风,近似风火轮的视觉感受,仿佛身体也能体会到远在几十米之外的热浪了,是火带来的,也是疯狂尖叫的人群带来的。
在圣地亚哥完整的第二天的行程主要是去一个叫救赎山的艺术家艺术装置宗教现代表现的地方。不得不说的是,这不是一个十分推荐的地方,不过女性朋友在看到这拍出来外观花花绿绿的地方肯定是会被吸引的。
这个艺术装置是一名专注于制作宗教主题大型现代艺术装置的艺术家——莱昂纳多·奈特(Leonard Knight),救赎山这个艺术装置是十分直白通过人力,运用混凝土,木材,织物等材料,堆砌起的一座人造倒角阶梯状,内部部分中空的大型艺术装置。其主题是“上帝就是爱”。在完成的山体表面绘上各种色彩,给人的视觉效果是杂乱不堪,非自然的:大块大块运用饱和度极高的鲜亮色彩,卡通般地模拟水流植物河流山体土等等属性。再在一些醒目的地方写上歪七扭八的幼圆的英文字体。在山体正面画上一个大大的爱心,配上巨大的“GOD IS LOVE”再注上十字架在山顶。
在山体的正面一大片场地也是被颜料修饰过的,再远一些就是零星的破败的汽车艺术装置。有几条路可以登上山顶,如果注意脚下油漆很滑,登上山顶,向后望去会发现一览无余的戈壁沙漠地形。艺术家选择在如此远离城市氛围的荒凉之处建造装置,行为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对上帝的虔诚。再配上大胆的用色和铺张的用料,如果上帝看到了,一定会感动的吧。虽然对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排斥,但对美国人的这种不是通过细致刻画,静下心雕琢出来的内容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去产生任何方式的认同。
换句话说,哪怕是就靠破落的零碎的汽车空壳,摆在默默荒原上,多一些,摆的广一些,形成的效果都会比这样的铺张来的更震撼,更具有冲击力。甚至这附加的东西比不上沙漠戈壁本身的那种苍凉的震撼。艺术家选择的装置位置很是不错,死寂无人,远离人烟,只有茫茫戈壁,一望无际,这本身表达的艺术信息就足够震撼了,反而是加上这无名花土包之后,传达的信息反而是弱了。
回过来再说去救赎山一路上的沿路风光确实震撼,从城市高速路逐渐转到崎岖山路,再转到广袤戈壁,最后至平缓荒漠,一路上除去其它车辆和道路本身,就是最完美的不需要剪辑自然电影。山路上怪石嶙峋,石块虽然破碎,但胜在体型巨大,数量众多,让人远看都有一种在观赏鹅卵石这样的小景的错觉,在反应过来之后更感受到震撼。平缓的荒漠上除了一望无际的戈壁干燥无比,笔直的公路通向望不到头的天边,天空更是占据了最大比例,不论是碧蓝的背景还是单色的云彩,再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限制他们充满自己的整个视界了。人类的痕迹除了道路车辆之外,还有成片成规模的太阳能发电板矩阵以及风力发电风车组,可以在荒原上没有尽头地铺张开来,但哪怕铺张的再大再广,在自然的尺度面前都是如此地可笑。
另提一句,美国的山路确实又是大气磅礴的,因为考虑到车速的要求,哪怕在转弯的位置也不会有太大的弧度,所以这路不会仅仅局限分布在几座山之间,而是尽可能地铺张开来,开的路程多一些没所谓,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可行了。
-
往事随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5 06: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