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树先生
看hello 树先生这部老电影的时候从始至终对这位树先生都有一种亲切感。看完又怀着一种说不出的忧伤和无奈的心情搜了些影评读了读。
生长在小县城、感受过农村的人完全能明白树先生这样的人设。
几乎所有的影评对树先生的描述都是近乎傻子,大家都拿他取乐、欺负他。其实不然,真正如影片描述的那样的农村,况且又是十多年前的话,地方本身就是很闭塞、老乡整体都是很“淳朴”的。他们怎么会如同影片里的村民那样去欺负树先生呢?其实现实中的树先生,在十多年前那样的西北农村里很有可能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树哥呢!因为真实的大家其实都差不多。
但这部影片毕竟据说定位是一部超现实文艺片。
要我理解这部电影超现实的地方是为我们设置了一个正在被彻底打碎的旧农村的场景。树、树的母亲、小庄、甚至是树的弟弟代表的是真正旧农村的农民。他们无力改变现状,所拥有的土地被轻易的夺走,处在社会最底层,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无力捍卫。面对残酷的现实要么死-小庄,进煤场赚钱,分一杯羹。要么妥协-树的弟弟,拿了钱走人。要么认命-树的母亲,一味地只是哭。要么疯-树先生。
而那些树所谓的朋友、村长、七大姑八大姨所组成的朋友圈哪是那时那样的农村所有的?!分明是现在的花花世界啊!也许导演就是想要这样来营造一种格格不入的强烈对比吧!
至于小梅,因为看不到完整版,所以这个人物就没法揣测。我看她回娘家是因为结婚后的树已经有疯的意思,洞房的时候树的分裂表现导致无法尽人事,这可能是影片删减后要表达的逻辑。
但有一个影评说小梅走是因为树为了一点好处,配合煤场老板装疯,然后装神弄鬼,预测大难,停水(实际为煤老板配合炸开水层)骗走村民,甚至不惜以牺牲小庄为代价的丑恶被小梅发现,最后失望而走。
我觉得结合前面树和小梅交往的情节、和决定走的时候的细节,不管被删减的情节有没有这么一段,这个逻辑也许不是最合理的,但是肯定要比删减过得逻辑有深度的多。
至于树的梦魇,就是哥哥流氓、父亲打死哥哥、父亲被坐牢而死。
要我看这首先是一个象征或者说是隐喻,哥哥象征追求改变、追求自由、平等。爸爸象征保守、胆怯、懦弱、对强权的世故和绝对畏惧。而所谓的公安局,就是固化社会。他既不允许你做“哥哥”、也不允许你做“爸爸”,他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他也是“哥哥”和“爸爸”的斗争中的最大赢家。他的胜利彻底吓傻了树先生。这就是为什么“爸爸”的梦魇老跟着树,而树却渴望见到“哥哥”。因为他内心深处渴望着自由、平等、公正、尊严。
还有一点我觉得所有影评里都没有提到,就是我觉得hello,树先生 这个片名本身就充满了戏谑和隐喻。
hello,是打招呼。影片为了点题,开放式的片尾强行让二愣子在喊树的时候说了句hello。可是我觉得导演实际上是和观众在打招呼。嘲笑每个观众其实都是树先生!
提示每个观众明白,在一个利益越来越固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境遇,实现自己追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不管你现在过得如何、拥有多少,都只会像树先生一样慢慢失去一切。
树先生这个名字也很有心思,也许是个绰号,因为他很爱上树。但从他母亲的嘴里说出来,那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名字。
但是从隐喻的角度看,导演的潜台词不是在说:“嗨,哥们!要想不疯?!你得找棵树爬上去,多朝下瞅,少往上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