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1-其他与自序
自诩是张爱玲的脑残粉,然而实际上,从来没有系统的了解她的生平经历和写作风格,完全是由着性子找自己喜欢的读,所以“脑残粉”这说法多少有点虚荣夸张的成分。只是《红楼梦魇》这本小说的解读方式和切入点的选择,对我的影响蛮深刻的,觉得她的这种考据方法,不单单是红楼梦,完全可以学来,去解构其他同类型小说,使用起来简直妙用无穷!
因受了这样的好处,所以打算写八篇解析类的笔记,对应目录的章节,也算给自己找点事儿做。正好今天是中秋节,就当是节日祝福,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看看书,起码能把坚持笔记写完。
当然总结的不好是肯定的,对红楼梦魇这本小说,私自以为只有最懂它和最不懂它的人,才会对别人说它好的。对于我这样,卡在中间这一撮似懂非懂的半吊子,是明知它写的好,却很多都看不懂,经常读到“难产”。所以最好的阅读方式,不过是抄文章中一些好的句子记下,以后有机会碰到其他人,断章取义的说两句,吹吹牛皮吧。
先从自序开始
1、《红楼梦魇》,主要是张爱玲通过对比《红楼梦》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来推测红楼各版本和各章节的成文年代,改写过程中不得不舍弃的细节,改写的原因等等。而这对比的过程,可以看到曹雪芹的成长,正如文中所说,“从改写的过程上可以看出他的成长,有时候我觉得是天才的横剖面。”
2、红楼梦不是一次写完的,同样在跟曹雪芹的历程在变而变,在情节的取舍中难免有些可惜。我们在意的,或许就是这些因为情节需要而不得不丢弃和改掉的想法和句子。经历半部红楼从无到有的过程,明白那些好玩有趣的细节,这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3、红楼梦发行的年代是线装书,改写时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在一集中的头尾换页,所以很多章节多加一段概括性的帽子和尾巴,来修正故事的逻辑问题。
4、袭人麝月确有其人,所以红楼确实有一定的自传成分,但随着作者年岁的增长,自传的成分越来越少,因为格局变大了。比如最开始叫风月宝鉴时大约只到贾瑞凤姐,贾珍秦可卿这些艳情细节。
5、曹雪芹在写红楼期间,身边一直有,而且仅有几个亲人朋友在身边鼓舞打气,对他进行文学创造的支持。但同时这些人经常干预作者的一些设定。
6、张爱玲很讨厌高鹗整理添加的红楼梦后四十章。并且认为高鹗真的如同他最开始说的那样,只是负责编辑整理工作。是后来红楼梦的名气越来越大,高鹗因为虚荣心的原因,并没有在出来澄清。
7、张爱玲对考据方式处理的非常节制,尽量让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客观的分析问题,因为绝少浪漫和主观的推论,行文精密到了细枝末节,因此从可读性上讲,很不容易读懂。
8、张爱玲写这些考据的原因,是因为喜欢红楼到迷信的程度,可见古典文学对张爱玲的影响。
9、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前后写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