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 | 赏 月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唐代时,赏月之风从帝王家吹出,帝王之外,历代文人墨客们赏月吟诗挥毫泼墨,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等诗句打造出了明月相照、迷离惝恍的历史时空。
十五月亮十六圆,五洲文化邀您共赏历代名家笔下的月夜图。
宋 代

《对月图》描写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笔线粗重而带颤动,树石皴法采用侧笔直刷浓淡一笔而成的画法,树干瘦硬如屈铁,树枝斜拖而长,水作勾勒回纹,构图布局尤喜作半边一角之景,遂有“马一角”绰号。用特重烘染的手法来制造出月夜朦胧的景色,给人一种境界高简、意象幽邃的趣味,发人深思。此图充分发挥了作者的特点,是南宋象征主义作品的代表。

李嵩的这幅《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
明 代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山水师法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

谢时臣,明代画家。字思忠,号樗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书法,长于隶书 。擅山水 ,师法吴镇、沈周,稍作变化,兼有“浙派”和“吴门派”笔法,风格独特。在此画中,画家用流利的细线勾勒,然后用淡绿色略加晕染,将激流旋涡、惊涛拍岸的水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与江上行舟和天上飞云构成一种强烈的动感。画中人物形象用笔粗率简括,抬头望月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清 代

华岩(1682~1756),一作华嵒,字德嵩,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蛟洋华佳(家)人(原白砂里人),后寓杭州。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写动物尤佳。善书,能诗,时称“三绝”,为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钱杜(1764—1845),初名榆,字叔枚,更名杜,字叔美,号松壶小隐,亦号松壶,亦称壶公,号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钱杜作诗宗唐代岑参、韦应物,诗意清旷。书法学唐褚遂良、虞世南,有清俊温雅之气。花卉、人物之外,擅画山水,宗法赵令穰、赵孟頫、王蒙、文徵明等,以细笔和浅设色为主,运笔松秀缜密,所画山石、人物形象,能寓巧密于朴拙之中,颇有装饰意趣。偶用金碧青绿法,鲜妍雅丽。
近 代

黄宾虹(1865——1955),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字,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五洲文化center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