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吃货志
记得食录氏小的时候,经济建设还不是那么发达。那时候的马路永远不宽敞,因为违建总是占据了大半地方;那时候的夜跑还是挺安全的,但是比现在更加致命,因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边的违建里总是飘出阵阵食物的香气,令人食指大动。 小霓虹灯绕成文字,就成了夜空中最闪亮的招牌,红的、蓝的、黄的,从街头望到街尾,依然耀眼夺目。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街角那家卖驴肉火烧的小店。别人家的招牌不是“香河肉饼”,就是“狗不理包子”,只有他们家最是特立独行,招牌格外的长,足足有八个大字。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

俗话说,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在一众言简意赅的店铺之中,谁能忍住不去pick这位特别的小可爱呢。 今天食录氏就来讲讲,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发源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漕河镇,所以也被成为保定驴肉火烧或者漕河驴肉火烧。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相传在宋代的时候,漕河码头有漕帮和盐帮两个帮会,漕帮以运粮为主,盐帮以运盐为主,双方称霸了漕河码头。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两边称霸的时间久了,难免看对方有些不顺眼,并萌生出想要干掉对方独自称王的念头,于是时常大动干戈。

几度火拼之后,双方都已经损伤惨重,终于以漕帮大获全胜终止了拼杀。 盐帮大败,免不了要爆出几件好装备才能让对方满意。可是在爆出来的这些“装备”中,一大批毛驴却让漕帮犯了难。 驴是盐帮驮货必备的运输工具。到了漕帮手里,却显得一无是处。要是养着它们,这几百张嘴不知要浪费多少粮食;要是不用这批毛驴吧,这好不容易到手的战利品又弃之可惜。 这时,不知是谁发现了毛驴的食用价值。漕帮将这批毛驴尽数宰杀,并就地炖煮,大摆庆功宴,将驴肉夹在火烧之内,发现这种吃法既保持了驴肉的味道鲜美,又便宜实惠,足以果腹。于是,驴肉火烧的吃法就此流传开去。直到明代,漕河一带的百姓依然保持着制作驴肉火烧的技艺。

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时,与明惠帝朱允炆所派大将李景隆鏖战于白沟河一带,李景隆不敌,兵败退至漕河镇。 当时,军中粮食匮乏,人心涣散,无奈之下,李景隆命令军士们杀军马以充饥。由于漕河百姓保持着吃驴肉的习俗,所以他们烹制的马肉同样十分美味。从此以后,杀马做马肉火烧也成为了徐水漕河镇的习俗。 可是没过多久,战事再度兴起。马匹作为战略物资,必定不能再登上老百姓的餐桌。那么,再想吃马肉火烧该怎么办呢? 就像大众的流行审美具有周期性一样,饮食文化也难逃轮回的窠臼。于是,人们又回想起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味——驴肉火烧。 于是,漕河驴肉火烧在经历了“在改名的边缘疯狂试探”以后,终于返璞归真,保持了原貌。
【知乎通道】维京传统视觉作坊 【微博通道】@维京姑凉_ 【微信通道】维京的传统视觉作坊 http://weixin.qq.com/r/9CgAGOTEZbkaraB7933m(二维码自动识别) 【B站通道】维京l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