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藏小众景点
查看话题 >女子旅 | 在澳门半岛寻找上世纪的市井情怀

“世界就是一座赌场,他们把你推进门,给你一种叫做“时间”的筹码,那是一种装在黑色袋子里的东西,谁也说不清自己手中的分量,掂起来似乎很轻。”
——《伊莎贝拉》

第一次下定决心要来澳门一趟的时候,就是在看完电影《伊莎贝拉》之后。
喜欢梁洛施,喜欢她扮演的张碧欣修长的身材穿着简单的背心,游走在澳门街头,放肆得喝醉酒,爆碎酒瓶,她是青春期的叛逆女孩,当然也有着女孩不可言说的寂寞。
在导演的拍摄手法下,澳门的角角落落落都渲染着主角的情绪,暗示着澳门即将回归的不安与希望。印象最深的是父女喝醉时的画面,他们在狭小的街道肆意奔跑,暗红色的光光怪陆离,两个长期迷失的人互相慰藉,即使未来依旧残酷。

澳门分为三个区域:半岛,氹仔,路环。本岛是大多澳门人的生活区域,这里是他们口中真正的“澳门”。赌场集中在氹仔,那里的工作养活着大多的澳门人,在奢靡的氛围中结束一天工作,他们照样要回来过着“平民”的生活。
去一个城市,体验市井生活向来是我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深入到老城区或者居民区,基本能满足这份情怀。

二月份在澳门,由我的地头蛇朋友带着,让我每一天都感叹不虚此行。
01/ 十月初五街

知道十月初五饼家,却不知道澳门原来还有一条十月初五街,不过两者并没有关系。
1910年10月5日,为了纪念葡萄牙革命起义成功,人们就用起义的日期给街命了名,四五十年前这里曾是澳门最繁华的街道,如今也没什么改变。这里有许多卖廉价服装的小铺,再向右拐进沙栏仔街,再右拐是米街,有不少二手商店和椰子甜品屋。

十月初五街有很多澳门的历史老铺,像燊記金行,英记茶叶铺,中药房大宁堂虽已歇业,建于二十世纪初的楼房却保留到现在,外部建筑同时受中西方风格影响,一楼的雕花木床极具特色。

这里老旧的气息倒像是纪录片里见过的广东小镇。想拍出老港片的风情,不一定要去香港,这里随便一个门面都适合当背景。卖干货的老铺,依然是老一辈在经营。

找最地道的餐厅来这里也对了,“牛记”里有朋友口中澳门最好吃的咖喱牛腩,一路笔直往前,在澳门最古老冰室“南屏雅叙”享受一份招牌三明治和杏仁露。

特别推荐:
【南屏雅叙】

灰绿色的墙砖,青白色的墙壁,契合“雅叙”两字的闲淡感,店内多是熟客,闲话着家常。在南屏雅叙必须要尝的招牌是“南屏文治”,滑蛋的厚度名不虚传,还流着微微的蛋汁,中间夹了火腿和叉烧,酱汁味道很足。另一个推荐是滑牛波蛋通粉,从来不吃通心粉的朋友尝过后都赞叹不绝,通心粉面软硬适中,西面配中式汤底的搭配让人欲罢不能。红豆饮也是大众热门之一,不过尝过之后觉得偏甜,这也是港式茶饮的通病。
【牛记咖喱美食】

曾经被米其林推荐过的小吃店当然不能错过。虽然是做咖喱美食,但好评最多的却是这里的蟹黄捞面和水蟹粥,咖喱牛腩偏咸辣,重口味的或许会喜欢。蟹黄捞面额外加了蟹黄,味正浓郁,回味甘香,葱花让蟹味鲜味倍增,但面偏硬;水蟹粥大份得的足足放了三只活螃蟹,新鲜度无可置疑,蟹壳里还有蟹膏,蟹肉鲜甜,粥底棉滑,真的太好吃了。
02/福隆新街

除了十月初五街,福隆新街或许更具知名度。在去杏香园吃糖水的路上,经过了名为清平大厦的小楼栋,三楼的东京宾馆的牌子的年代感实在让我忍不住想留影,随意让朋友按了几张。这里的街道多是融合斑斓葡国色彩的中式建筑。

没想到去的太早,杏香园大门紧锁,索性先在门口拍了照,晚上店内有白炽灯的干扰,白天这里没人打扰,杏仁色的招牌似乎不用特意说明就让人清楚这里的招牌甜品。

特别推荐:
【杏香园】

养颜又美味的甜品在这里都能吃到,点了蔡澜先生也吃过的雪糕椰汁西米红豆凉粉粒。红豆凉粉如其名料特别满,西米饱满有嚼劲,红豆够粉,豆沙不会被压出来,凉粉微甜清爽,椰汁把所有食材的味道全部升了一个level,实在是太好吃了。
【祥记面馆】

祥记的有着跟香港茶餐厅一样的布局,有卡位和圆台。在这里第一次尝了姜葱灼鱼皮,有别于香港的鱼皮,这里的鱼皮晶莹剔透,入口富有弹性,姜葱豉油锦上添花。招牌的虾子捞面虾籽超满,洋溢着独特的咸香,竹升面弹牙,没碱水味,两者搭配,令人胃口大开。
03/ 新华大饭店

唯一特地来踩点的地方就是新华大旅店,福隆新街或许没有一个地方比这里还知名。不止《伊莎贝拉》,《2046》、《蝴蝶》也在这取景,它有自己的独立官网,只接受英文预订,不过入住全靠运气,即使预定也不一定入住成功。

这里的205号房是梁洛施在《伊莎贝拉》里扮演的女主张碧欣和母亲伊莎贝拉蜗居的地方。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也几乎在这狭小陈旧的空间里,背景的绿色,局促的布景,让电影带给人一种在闷热天气下常有的惶惑感。

很想进去在取景房间朝圣一番,可惜不住房的话连在门口都不允许多待,明明在门口只能瞧见斑驳的楼梯,倚靠在门的一侧头顶还能飘下几句赶人走的粤语,于是只能争分夺秒得留下一张巡礼图。

04 / 恋爱巷

《伊莎贝拉》还有一处取景地,叫恋爱巷,是在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间的一条斜巷。 马振成和张碧欣之间的情感其实一直都保持在父女的关系上,两人之间看似“暧昧”,实则只是因为两人从未接触,却突然相处的一种疏离感。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台词,“在香港,两个人分手之后,可能永远都不会撞见。但澳门很小,这条街分手,很可能下条街就遇到了。”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最后一个情人,电影里,张碧欣和马振成相互救赎,现实生活中,来恋爱巷的几乎都是热恋中的情侣,巷子外墙的涂鸦见证着一段段关系。

恋爱巷于1925年由奥葡政府命名,葡萄牙语有恋爱、受难、迷恋的意思,邻近大三巴牌坊,想必是与耶稣受难有关,翻译成中文时却意外衍变成了“恋爱巷”如此这般浪漫的名字。

隔着粉黄外墙,还有一家小影院,这里集合电影欣赏、本土影像保存,以及电影书籍阅读等功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不同主题的电影节在展览。
05 / 烂鬼楼巷区域


虽然离大三巴只有100多米,烂鬼楼巷这里却鲜少有游客出没。虽然叫烂鬼楼,不用害怕,这里没有鬼,只有亲切友善的老街坊,骑楼虽破旧,莫兰迪色系的柔和配色在斑驳的墙面留下别致的痕迹。

相传“烂鬼楼”原名“兰桂楼”,是一位名叫杨若严的华侨在19世纪初所建的一系列西式楼房,有着漂亮的骑楼和优雅的木窗。杨氏在澳门居住几年后返回美国,将兰桂楼出售。当时澳门以贩卖华人出国充当劳工的黑生意兴盛,不巧买下兰桂楼的正是这样一名商人,此人将准备“出售”的华工囚禁在兰桂楼中。

上世纪90年代,烂鬼楼巷跟十月初五街一样繁荣昌盛,出了很多相当有名气的古玩店、古家具店、二手古籍店,港澳台地区很多政商名流以及文化人,都常常来此“淘宝”。
不过经历金融危机后大部分店铺已结业,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二手店还在经营,这些店如今成了大家怀旧必去的地方,在那里不再只是为了捡便宜,而是满足自己的复古情怀。

特别推荐:
【梳打埠怀旧店】

店内有许多老玩意儿,像可口可乐限量纪念品、旧玩具、40年代的烟罐子、李小龙的剧照。收集多到目不暇接,这些都是老板Sam从年轻时代开始收集起来的。
【强记秘制羊腩煲】

位置在转角很好找,老板麻利准确得操作像极了大隐于市的江湖高手,老板把羊腩煲烧滚,连同炭火一起上桌,汤头很香,不过有点咸,不建议直接喝,佐料有腐乳酱,羊楠大部分带皮,没有多余油脂,软嫩肉汁足。
【洪馨椰子】


名副其实的“跨世纪”店铺,装修简朴,却滋养着澳门世代人嗜甜的胃。听说这里的椰子都是从马来西亚进口,不过度加工。店主推荐了椰子雪糕,好吃到令人发指,椰香十足,又不会有椰奶椰汁的甜腻感,里面居然还能吃到椰丝,吃完想把杯子都舔掉。

在澳门的老街中走走停停,仿佛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光长廊中漫步,只觉时间慢慢带走一代代人,却不怎么改变留存记忆的地方。
撰文:IKA 图片:IKA & chen2 & 网络(侵删)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