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级戏剧宗师,彼得·布鲁克的三板斧|大话戏剧《好不好看十二讲》第11讲

大话戏剧《好不好看十二讲》
第一讲·莎士比亚好不好看
第二讲· 莎士比亚好看,然后呢
第三讲· “先锋”戏剧看什么
第四讲· 类型片里找存在
第五讲· 都是诗意惹的祸
第六讲· 时代的手术刀:契诃夫
第七讲· 看懂荒诞派
第八讲· 从民歌开始
第九讲· 叙事即美
第十讲· 美术简史和画面
9.28 彼得·布鲁克的三板斧
第十二讲·(大结局)

小心,如果你还留在原地,你就会往下跑!
--彼得·布鲁克
第11讲:彼得布鲁克的三板斧
彼得·布鲁克说,他希望带领观众用不同视角抵达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颜色都有一种味道,让人们体会到用不同视角观察世界的迷人之处。“观众将面对音乐、颜色、味觉、图像、记忆等不同元素激发的经历,让他们在不同的时刻经历从天堂到地狱的转换。”
年过九旬的彼得·布鲁克堪称当今世界戏剧舞台上仍在活跃的最具影响力的殿堂级戏剧宗师,至今仍不辍创作。也许因为他还活着,也许因为他永远在超越自己,就像毕加索一样,永远地变化着!

对他来说,戏剧就是生活,却是集中化的生活,这个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他希望他的戏剧能集中这些不同的层次,同时面向各个层次的观众。他的戏剧不是先锋派作品,绝不是,可能他体现的恰恰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这就是他要展现给观众的,也是他向观众敞开的一扇大门——一扇共同理解生活的大门!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
192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世界著名戏剧和电影导演。1943年彼得•布鲁克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随后他又相继执导了70余部作品。他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合作作品包括《爱的徒劳》(1946年)、《一报还一报》(1950年)、《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1955年)、《李尔王》(1962年)、《马拉/萨德》(1964年)、《US》(1966年)、《仲夏夜之梦》(1970年)及《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1978年)。
1971年他与米歇琳·罗珊在巴黎共同创建了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并于1974年在北方布夫剧场开设永久基地。在那里,他执导了《雅典的泰门》、《艾克人》、《滑稽乌布》、《飞鸟大会》、《L’Os》、《樱桃园》、《摩诃婆罗多》、《沃札‧亚伯特!》、《暴风雨》、《那个人》、《谁在那里》、《快乐时光》、《我是一个奇迹》、《情人的西装》、《哈姆雷特》、《随风而逝》、《黑天之死》、《你的手心,我的掌心》、《宗教大法官》、《提尔诺·波卡,》、《希兹威‧班西》、《碎片》、《为什么为什么》、《爱上你是一个错》、《11和12》、《魔笛》(歌剧)及最近的《西装》(2012年),其中多部作品都有法语和英语两种演出版本。

歌剧方面,他在科芬园执导了《波西米亚人》、《鲍里斯•郭多诺夫》、《奥林匹亚人》、《莎乐美》和《费加罗的婚礼》,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执导了《浮士德》和《尤金·奥涅金》,在巴黎北方滑稽剧团执导了《卡门的悲剧》和《佩里亚的印象》,以及在艾克斯普罗旺斯国际戏剧艺术节上执导了《唐·乔万尼》。
他的电影作品包括《琴声如诉》(1959年)、《蝇王》(1963年)、《马拉/萨德》(1967年)、《李尔王》(1969年)、《与奇人相遇》(1976年)、《摩诃婆罗多》(1989年)和《哈姆雷特》(2002年,电视剧)。

他的自传《时间之线》出版于1998年,其他著作包括《空的空间》(1968年)——该书已被翻译成15种以上的语言、《流动的视点》(1987年)、《没有秘密》(1993年)、《唤起(与遗忘)莎士比亚》(1999年)和《与格洛托夫斯基》(2009年)。


9月28号(本周五)晚,我们一起走进彼得·布鲁克的世界

报 名
戏剧十二讲的每讲均为单独内容
错过了前面几讲的小伙伴依旧可以来听
不会影响理解
时间:9月28日(周五) 19:00
地点:文三西路阳光花园34幢
报名费:30元/人
(含茶水,限30人)
距活动开始24小时内不接受退款
特别优惠
凡参加6次大话戏剧讲座者
可免费邀请一个朋友(非九五外用户)参加
扫码报名

添加小九微信
加入九五外戏剧小分队

暗号:戏剧
了解更多《好不好看十二讲》



无爱好 不有趣

九五外,一个兴趣分享和学习的平台
Q:“九五外”是什么意思啊?
A:就是朝九晚五之外呗,不是什么九五至尊,也不是九五后。
Q:九五外是做什么的?
A:是好奇的孩子,四处去采访有趣的人,让你知道这世界的N种活法;是热心的朋友,组织各路有趣的达人线上线下分享,让你有一天也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总之呢,妄想着让这个焦虑的世界稍微有趣一些。哎,好像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