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父母起先是我们头顶的树荫,后来铺成脚底坚实的路基,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前生的债,父母妄图永远拥有孩子,但孩子生来的使命就是学会振翅高飞,人生路上步履不停,而与父母的相处亦永远是无解的难题。我们曾无比亲密相互依赖,也曾一度疏远敌对,最终的死亡让我明白,血缘里的回声会召唤我们归去。追溯父母辈的青年时代,在想象中重温与父母「相处」的时光,或许能让我们在死亡降临之前,提前完成与父母的和解。
1、
经历过亲人死亡,或许对是枝裕和的电影有更深的感触。死亡像命运里无可避免的疾风骤雨,洗净了生前诸多牵绊,如《海街日记》中姐妹四人望着高耸烟囱里飘出的烟,父亲的肉身从此化为青烟,在那么一瞬,平静的澄澈感压倒了漫漶的悲伤。
小说比电影铺陈更多揪心回忆与细节铺垫,读来直有剜心刺痛感,诸多细腻描绘,让我跌入无法自拔,凝聚其多部作品的主旨。我们永远在苦恼无法和父母达成共识,永远在嫌弃排斥和不忍不舍中自我交战,是枝裕和以极大的勇气正视自身的怯懦和自私,甚至意识到延长母亲生命也不过是所谓“赎罪”的自私体现,真是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亦让我羞愧到无所遁形。对父母的关系描摹也甚到位,几乎是浓缩了万千家庭的悲欢,而我也在泪光里重历了一遍父母的故事。
2、
以“我”的角度回望父母辈的历史,但无论是个人遭遇还是历史真相,在父母的叙述里都出现了微妙的差池,既呈现了「在场感」,又与「寻找」的姿态不谋而合,在文本上亦展现出一种互为补充、互为对应的镜像功能。
因为有父母的在场,我们还能寻到来时的路,这条路很多人孜孜不倦地走过,也迷失过,最终我们都会在时代繁复的脉络里体会到另一种「陌生感」,曾神采飞扬、曾乌发亮眼的父母,在历史的宿命和迷雾里,为我辈在记忆迷宫里指明方向,“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让我们在时间长河里找到属于自身的坐标。书中的照片、信件、档案等文本资料也具有历史价值。
3、
以无比遒劲的笔力回溯母系血缘绵长悠远的发展脉络,与国家战火和历史的回声同步交织,这些面目模糊的形象,在信件、档案和照片中暧昧而真实地存在(与上述《回望》惊人地一致),与真人真迹的交错交集,如“在时间的大海中沉浮”;纵横捭阖的开阔手笔与闪烁幽微阴暗之美的细节描绘结合,呈现出深厚的历史纵深感,世纪交替中如微尘般的刹那过客,一生的故事浓缩于小小「虔诚的回忆卡」上(书名来源)。
尤瑟纳尔的文字辛辣刻薄犀利,思路缜密,如果不是抱着悲悯之心,如果不是怀着爱与同情,又怎会“接近人类这种孱弱的生灵”。最后部分怀想父母初识颇为动人,与《追忆似水年华》处于同时期,并数次出现普鲁斯特,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致敬。
4、
同为作家,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可能更有名,这本介于虚实相间的自传由母女“合著”,主体部分分为上卷和中卷,虽然附录中的提纲可以窥见作品的最终走向,但遗憾的是小说最终未完成。王安忆在序跋中陈述了本书的来历,阐述写作的意义,追寻母亲隐没在浩瀚时间里的历史和写作。
母亲从儿童时期就颠沛琉璃的生活,以及后来参军入党、开始文学创作的经历,成为王安忆不少作品的灵感和源头。本书以虚构小说的形式,书写了一部纪实性的传记,主人公也宝即是茹志鹃的化身,这种出入虚实间对于自身背景的追溯偏好,继承自母亲,也是王安忆创作的母题之一,她说:“虚构也是写作者历史的部分,这是我和母亲共同的命运。”
5、
如果说《她从那条路上来》还是王安忆借母亲的视角追寻,那么本书完全移植到自身立场,可能是她野心最大、格局最恢宏、文字最豪放的一部作品。
王安忆虽然被泛泛归为“海派”,但其实是典型的北方干部家庭融入上海群体(一岁时跟随父母南下迁至上海)。在这座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里,外来感与漂泊感并不因为成长于石库门而消减,她对祖辈执著的探寻可视作是建构自身坐标的寻根之旅。
纪实与虚构在章节交叉中登场。纪实部分与《她从那条路上来》有少许内容重叠,属于虚构性质的记述,是我们常见的弄堂风情描摹。而虚构部分则壮阔雄伟得多,城市的疏离感需要家族传说的存在。于是王安忆顺着母系的“茹”姓追根溯源至北魏时期的柔然族,以金戈铁马之势与深沉悲凉之笔,遥望星空下祖辈的阴影,“我们错过了辉煌的争雄的世纪,人生变得很平凡。我只得将我的妄想托于寻根溯源之中。”大段大段的厚实文字,颇有上述尤瑟纳尔之酷烈笔锋,真想知道王安忆是否受到尤瑟纳尔的启发。
6、
陈丹燕来到广西平乐这座亚热带的偏远县城,在故土上寻找父亲与姑妈曾生活过的足迹。这是一段在她出生以前的时光,凭着父辈的记忆和留存的资料(亦是大量照片),漫步在面目已改的小镇,血缘的亲近让她仿佛重回那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年代。
何以要回首往事?对于困顿现实的人们,需要追寻祖辈的脚印,才能觅得精神源头和重建信仰的动力,破解家族血液里的密码,与《纪实与虚构》几乎如出一辙。生长在偏僻幽暗小城的少年们,怎样保持了终生的信念和自我约束的准则,才能信仰不灭明灯长燃,才能在无尽黑暗中认准熹微幽光,这种遥远的情感在踏足故土的青石板瞬间,瞬间被一一释疑。
此乡已非吾乡,然而亲人是我最后的故乡。莲生与阿玉已长眠,关于信仰的故事仍要继续流传。
7、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惊奇父母亲在我们出生前的芳华年代,他们也曾风华正茂,也曾经历过心动心碎,这段缺少我们存在的空白时光不免让人好奇。本书正是通过各种书信、日记、照片、追问,在多个时空中并行交叉,探寻追忆属于父母辈的旧时光,逐渐还原出一个个深重的秘密,曾被折叠进时间褶皱的回忆洪流,在重返旧日时光的闪回碎片里,都找到它们最好的归宿。
在女儿的记忆里,母亲“过着庸常而又没有过失的人生”,真的拥有过惊心动魄的往事吗?女主与研究天文学的弟弟检索记忆碎片,恰如寻找星空中的星座一样,每一个小心翼翼的、不经意的发现都是无垠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它们组成星座的图案,指引回家”。
层层悬疑一直保留到最后,交织着心碎与悔恨,反刍着甜蜜与愧疚,被秘密包围的忍辱负重与漫长等待,抽丝剥茧出秘密与谎言,爱情与阴谋,希望与痛苦。原来,母亲拥有的不止爱情,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深情守候,这就是父母一生的秘密。
8、
在父母变老之前,我们究竟还有无机会追寻逝去的时光?龙应台以切身经历告诉我们:你若想做,就永远不会太晚。文字功底着实是好,尤其是拿手的亲情部分,写得至情至性,绵柔兼有刚劲,既是写给母亲贴心而不乏懊悔的散文诗,亦是回首人生的种种感悟,结合她本身亦为人母的心绪,读来气韵绵长。更不忘抚今忆昔,触摸20世纪的历史脉络,从更高的立足点看待穿过战争硝烟、历经政治风云的父母辈们。
作为从高位隐退下来的庙堂人物,浸润到日常的琐屑中,独有一番别样的体验,愈发感受到静谧的光阴如何迅疾碾压过所有是非,没有永远只有当下,“必须学会把暂时片刻当作天长地久”,你永远不会知道真正告别的时刻是什么时候。“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道别。”亲历过这句话就知道有多痛心。
作为上老下小的家庭中坚,她也承担着双重责任,在母亲伟大坚韧的身影里,告诉自己以及所有人“別告诉我谁有资格爱,我爱給你看。我老,我美,我能爱”。

回望父母历史、与父母相处的电影更浩如烟海,推荐两部特别打动我的:《我的父亲母亲》——重返朴素温情感伤的中国式古典主义,关于父母相爱的时光总是那么动人;《飞向天空》——无论冰冷太空舱抑或家园湖畔,他的梦境里永远是父母相爱的时光,爱超越了所有的科学命题,结尾堪比2001般震撼,他跪在父亲面前,我与他一样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