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之时禁、经禁
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
疏:提纲。
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
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
注:耕耨科斫,耕、犁田,耨、除草,科、断截,斫、砍伐。
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
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
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
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
又云: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无翼其胜也。
注:用温药避开温暖天,下同。无翼其胜,不是这样的话就助长了时令的胜气。
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
注:天信,自然规律。天和,人的元气。
经禁者,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首,行于背,表之表,风寒所伤则宜汗,传入本则宜利小便。若下之太早,必变证百出,此一禁也。
疏:传于本,太阳本腑膀胱,脉浮、小便不利、身微热而烦、渴欲饮水或水入而吐,五苓散证外解太阳经表,内化膀胱腑热。
疏:病在太阳而过早用下法,使表邪陷里,脉促则结胸,脉细数则咽痛,脉弦则两胁拘急,脉紧则头痛不止,脉沉紧必作呕,脉沉滑必协热下利,脉滑数必下脓血,变证百出。
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主腹满胀,大便难,宜下之,盖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发汗、利小便,为重损津液,此二禁也。
足少阳胆经,行身之侧,在太阳、阳明之间,病则往来寒热,口苦胸胁痛,只宜和解。且胆者无出无入,又主发生之气,下则犯太阳,汗则犯阳明,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反陷入阴中,此三禁也。
疏:胆为无出无入的『中精之腑』,又主少阳生发之清气以助津液上行。
三阴非胃实不当下,为三阴无传本,须胃实得下也。分经用药,有所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