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精英人设下无法安放的自我 关于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
霖/文 最近抽空看了豆瓣评分只有7.3分的《美食、祈祷和恋爱》 ,秉承着文艺电影惯常的旅行、美食、恋爱的主题文化,看之前,我试图把它定义为完美的佐餐电影。 如果我只是跟朋友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囫囵吞枣地看,可能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真正就流于浅表的观光体验。但是一旦深入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以及每一段背景音乐。发现,这部电影并不文艺,讲得更多是当下社会很多人的精神现状。被物质名利包裹的光鲜亮丽的肉体下的精神围城。 电影中,年轻干练的莉兹是《纽约时报》的一名人气作家,她经常周游世界,撰写相关的旅游文章。她的生活同样令人欣羡,丈夫史蒂芬帅气潇洒、气质不凡;他们的生活衣食无忧、和睦安乐。然而,莉兹却渐渐感到空虚跟惶恐,似乎周遭的一切都不是她真正追求的。她决定走出变质的婚姻,寻找自我。在漫长的离婚拉锯战之后,她踏上了追寻自我的旅程。她给了自己3张彩票(意大利、印度跟巴厘岛),在美食、祈祷与恋爱中,重新找寻生活的平衡... 1 想离婚却没有勇气,婚姻围城有多少枷锁? 从客观的几个方面来看莉兹的婚姻,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些更值得思考的层面
枷锁一:活在别人眼中的自己 女主莉兹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人生赢家,她拥有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一切。所以在公众认定的完美标签下,任何问题都是无病呻吟。当然,女主自己也这么认为。她拥有多数人羡慕的一切,所以她试图扮演好女儿、妻子、女友的完美角色。尽管她感受到这种“完美”像温柔的刀子凌迟着她。
枷锁二:婚姻变质,假装视若无睹相安无事的过下去? 莉兹的丈夫史蒂芬在电影中着墨不多,第一次出场在朋友聚会上,就已经显现出夫妻俩儿貌合神离的端倪。他们在车上的对话,问题更严峻的显现。他们各自描绘的婚姻的美好愿景,恰恰都不是对方想要的。莉兹想跟丈夫去阿鲁巴,来一场享受阳光美食的旅程。史蒂芬却想着如何更加稳定的规划生活事业以及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之间的相处,是内耗的,二人却默契的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在这段关系中,没有外界可以指摘的瑕疵,没有大灾大难。只是在冗长的岁月里,在不知不觉中越走越远。而现实中,很多婚姻也是走着走着就散了。 在知乎输入“离婚”两个字,出现最高频的问题是“想离婚,没有勇气”。评论者中,大部分处在离婚边缘,还有一部分是过来人。一个匿名高赞回答:结婚时太草率,妥协压倒了坚持,结果只证明了一句话“抱着不认真的态度生活,最终会被生活所惩罚。”
枷锁三:过来人的老生常谈,婚姻终归走向平淡? 在电影中的离婚部分,Liz的朋友担当着重要角色,她像一面镜子,照见Liz的现状,但是这面镜子是否客观,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重大人生课题,也常常会像Liz一样,去找不同的人倾诉,寻求帮助跟认同。而这些镜子仅仅是照见他们眼中的你,告诉你在他们认知情境下合理的答案。而自己的婚姻是否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谁也无法身临其境的体会你的感受。就像一枝鲜花插在一个完美的陶瓷瓶子里,外人看着极美,没人会知道瓶子里没有水。而这个外人看不见的水,却是鲜花的生命之本。 2 改变,人生需要“破”“立”的勇气 电影中,Liz从一段婚姻中解脱出来,急不可耐地跳入另一段关系。 “我并没有爱上这个小伙子。我只是跳出了自己的婚姻,投入了大卫的怀抱,就像卡通片里的马戏团演员从高高的跳台跳下,落入一只小水杯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Liz的自白,可以看出,她很清醒,但是惯性逃避。 直至,她意识到“不知如何自处”。下定决心,丢下稳定的工作、人际圈、舒适的安全范围的生活,去寻找最初的悸动。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破”真的来之不易。Liz当时的状况可以用现下的几个流行词概括。“大龄”“离异”“裸辞”“净身出户”,每一个词背后都有深深的社会焦虑群体。所以大多女性看完这部电影,对于女主角一词概括—“作”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社会驯化的精明的成年人,经过深思熟虑主流价值观的利益考量后,做出这般决定的可能性为零。舒适安全圈的抽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致命的。浪漫的选择,风险系数过大,很可能血本无归。 动用头脑的分析,能够让这副皮囊酒足饭饱。“有些事忍耐忍耐就过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了这些说辞,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呆在舒适圈。 但是我想说,人生任何时候都有重新开始的权利。“不破不立”,这才是“生生不息”的不二法则。
意大利——你的需求不是罪 Liz到了意大利,尝试着全然融入这里的生活。学习意大利语,用意式手语自我表达。在新的环境中与过去身上留下的意识形态磕磕碰碰地交流。 在与意大利朋友聊天中,她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无所事事的甜美”、“理直气壮的享受”。丢掉一定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跟自己来一场恋爱。 意大利篇,是“吃”的主题。在心理学中,“吃”有它的深层隐喻。 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有性本能,而快感中心的不同,导致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即性心理发展,有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口欲期。口欲期的阶段,是一岁前,这期间婴儿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吃东西和用嘴感知事物,都会给婴儿带来快感。 口,可以说是人生下来,感知事物的第一步。电影以“美食”这个与“口”相关的主题开头也合情合理。Liz的“破”也在这里找到了出口,从生命源头最原始的本能,丢下防备,重新感知这一切,细嚼慢咽,仔细品味每顿饭,有时也会让人热泪盈眶。这是能量流动的开始。 在这里,放下所谓评判,品尝美食,取悦自己,回归最纯真的本能。 印度——接收“+我”与“-我” 印度修道场,相较于意大利,物质清简到极致,可能正是这样,才能安心与自己对话相处。Liz终于可以坦诚面对自己,却变得无所适从。Liz在修道场遇到老查理,一直以各种方式敲打她,可是依旧找不到与内在连接的法门。 Liz作为变质婚姻的终结者,虽无可厚非,但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歉疚。而在此之前,她一直是完美成功的代名词。自我认知的偏差与现实“-我”的爆发,Liz逃避过,但她必须面对。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说法“让情绪流动”。不管是好或坏的情绪,不要压抑,让它自然流过你的身体,你只需要去感受它看见它。“流动”是能量生生不息的本源。 以下是Liz的自白,最后她选择了接受,接受这个不完美,好与坏的自己。 “我以为不在乎他了,不过…我还爱他。那就想呗,想他的时候就对他表达出来,然后放在一边。只要你摒弃杂念,别再考虑这个人和你失败的婚姻,就把你的思想腾出来了。这时会发生什么呢?嘣!上帝就会占据其中。带给你很多你无法想像的爱!我觉得你将来有能力爱上整个世界!” 巴厘岛——疗愈的关键是“关系”,伤口是光进入内心的地方 第二次来到巴厘岛的Liz,平和安静。同时,老巫师也给予了她新的建议:“为了保有快乐,每一刻,一定要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完美的平衡位于天堂与人间的交界,不偏向神,也不偏向自我,否则,人生就会混乱。” 在这里,Liz遇到了与他频率相同的男人。很快坠入热恋。就在对方想要走近一步时,Liz感到了极大的恐惧,她选择了逃避。她不想失去好不容易得来的“平衡”。老巫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有時候,因為愛中而失去平衡,其實也是生活在平衡人生的一部份”。 真正的疗愈,不在于是否找到所谓的“平衡”。而是,经历过缘起缘灭,依然保有希望,愿意再次敞开自己与另一个人全然相遇。 最后,分享一段电影中的经典自白,与大家共勉。
最终,我开始相信我称之为“寻求物理学”的理论,这是一种跟万有引力一样真实的自然界的力量。寻求物理学的法则是这样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抛开你所熟悉和让你安心的一切,包括你的家、你的痛苦、你的怨念,开始一段真理寻求之旅——外在的内在的都可以——如果你真的愿意把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都看成一种暗示,如果你把旅途中遇见的人都当成导师,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准备好去面对并原谅你身上并不讨喜的特质,那么真理就不会离你太远。通过自身的经历,我不禁开始相信这一法则。我找到了我的关键词。它的意思是:“我们跨越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