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中国》读书笔记P2
本周阅读的仍旧是《汉字里的中国》汉字篇。


本周所阅读的汉字其实很有趣,都是有关于季节与节日的。其中,“春”“秋”二字与“夏”“冬”不同,“春”“秋”其字形与季节有关,而“夏”“冬”原与季节无关,都是本义的假借或引申。这就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汉字大部分来源于中华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每每阅读汉字的来源之时,我都会惊叹于古人造字及后人对汉字有意义地简化的高明。如“夏”字的金文和篆文都是对形象高大人的字化,因而这一字表示“大”。之后又涉及到汉字造字法中“假借”,万物生长最为茂盛的季节即为“夏”。“夏,大也。”高大的建筑在古时也称“夏”,后写作“厦”,读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算是找到一个理论依据支撑吧。
“秋”字从文化的角度看,有了双重象征且相反的意味:喜悦和悲伤。我在思考,这是否是中国人的一种喜爱对称且成双的心理所赋予的涵义。秋,庄稼丰收,万物凋零。可是,流传于现世的文人,大部分可能心中还是对仕途抱有一定的希望,因此在不得志抑或是远离家乡、国家局势动荡时多愁善感,总以“秋”来表达对愁。毕竟他们的生活可能距离农耕生活还是较为遥远的吧,所以难以体会到庄稼丰收时的喜悦。因而愁的涵义渐渐掩盖了“秋”的喜庆之意,成了其基本涵义。
“旦”一字更是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真实写照。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而“一”用来指代“大地”。太阳从大地升起,不正是“旦”吗?
所以你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多么精辟的总结。人们把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是心中的所思所想都寄托于语言文字之中,在我看来,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历史。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