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碎碎念71:榧子
我仅见过干果礼盒里的榧子,嚼着喷香。当时没觉得它很珍贵,直至看到一句俗语——
三十年开花,四十年结果。一人种榧,十代受益。
——这是什么节奏?查阅资料发现,榧子树不但生长缓慢,结了子,也得三年才成熟。而且中国出产榧子的地区不算多,零散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省。拿我所在的安徽来说,主要产于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合肥这边就没有。所以,市场上榧子出售量很有限。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目前有2.5万棵百年以上老榧子树,令人敬仰。
在古代,榧子既是贡品,也是药品。后者以杀人体寄生虫为最妙用途。清代陈士铎的《本草新编》综合前人的说法——
……余用入汤剂,虫痛者立时安定,亲试屡验,故敢告人共享也。凡杀虫之物,多伤气血,惟榧子不然。
——我还记得小学时代,每到夏天同学们脸上隐现白色“蛔虫斑”,若是有榧子可食,岂不一举两得!宋代苏轼很了解榧子这份药用价值,曾在《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中言及“驱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记》中说:“木之奇者,有天台之金松琪树,稽山(即浙江绍兴会稽山)之海棠榧桧。”或许李宰相想起了一个传说:一千年前,秦始皇东巡至会稽山时,因喜欢榧子,而赐名为“香柀[bǐ]”。既然榧子得到过帝王宰相、文人士大夫的看重,应该驰名于各类古籍才对呀?但事实上关于它的文化积淀,并不特别丰富。也许在多数古人心目中,榧子是啥并不清楚;而榧子产地的人,不过将其视为一种野生坚果罢了。

宋代梅尧臣曾得到和尚朋友从山里寄来的榧树子、柏树子,为在家园附近播种。事见其诗《去腊隐静山僧寄榧树子十二本,柏树子十四本,种于新坟》。作为风景植物,榧子树现在应该大力普及才好,这样数十年后,一定有绵绵不绝的收获。而且最美的榧子树一定是古老的,它们经过百年风雨的摧残,变得粗大,盘根错节,若再被雷电劈开过,则更有震撼人心之美。这就是物质与精神食粮的双丰收了。
有木出蛮乡,生居万仞冈。
凌烟图朽质,中水濯青裳。
细剥琼肌莹,香浮雕俎光。
尸虫穴何处,食果得奇方。
——宋代杭州人方一夔的咏榧诗令我不快,因为开篇说此树出自“蛮乡”。咱安徽黄山一带自古也盛产榧子,与浙江绍兴、诸暨(西施家乡)相距不算远,宋代那会儿,这些地方早已很繁荣了,更不缺少文化。上文的梅尧臣就是黄山北边的宣城人,人家还号称“宋诗开山祖师”呢!朱熹的老师之一刘子翚,有一首《行夫寄黄山榧子,有诗,因同来韵》,并未把黄山当成“蛮乡”啊?不过,方一夔显然挺喜欢作为食品、药物和风景的榧子。也许他吃过的并非黄山榧子,且罢。
浙江东阳人说,“一年香榧熟,三年食用足”,这是基于生活的经验,且有远见。榧子树是上等木材。传说王羲之在绍兴生活时,看到香榧木做的家具,非常喜欢,还乘着酒意在上面题字。我很希望自己将来拥有一处庭院,在里面种几棵榧子树。三四十年后,它们开始结果了,那么这个老庭院,也就初显“贵族气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