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非虚构题材时的注意要点
本文主要从选题,采访,写作,技巧,四个方面来介绍非虚构的创作流程,即:如何写好一个非虚构故事?
废话
什么是非虚构?非虚构(non-fiction),从字面意思上看便很清楚了,「非」+「虚构」。不同于小说,非虚构是以「真实」为内核的,就像是影视作品里的「纪录片」,2015年,非虚构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此题材在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承认。完成一部非虚构作品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采访,素材的收集,这种题材也通常以历史、时代、社会、人性的深度挖掘为己任。
选题的寻找

没有选题,何谈写作?非虚构写作虽然可以揭示时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找大人物,相反,倘若用心观察起身边的人物,往往会找到被我们忽视的温情。 下面有一些从日常寻找故事的技巧:正如普利策特写报道奖获得者莱恩·德格雷戈所说:
我们睁开眼睛,竖起耳朵,不再势利,见识到以前我们没听全的事, 凭诚实的好奇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这时故事涌现了。有时,就像快乐的蓝鸲鸟,最好的故事落在自家的后院。

Tips
找到选题之后,得弄清楚自己打算用这个选题来干什么:你需要从哪些方面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试着向别人讲述你的观察,根据别人的回应,来确定哪个地方能吸引别人,哪些地方可以再挖掘一下,或是从回应里看到之前没有发现的视角。

采访
在找到选题到真正写作这段过程中,还有尤为重要的一步——采访:你得开始为你的故事收集素材了,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你得事先在家里做好功课: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能享受「圈内人」的待遇。
这个没得说,当你随着受访者/潜在受访者进入他们的世界时,所获得的东西能丰富到那种程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功课,如果你经验不足,你很容易只得到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

录音/不录?
面对一次采访,你会选择录音吗?大多数人也许都是「yes」,理由是它比记笔记精确得多,也能确保后期写上去的句子采访对象确实有说过,除此之外,能让你在采访时抽出空来和他们的视线接触,观察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姿态手势,动作(此处暗藏采访要点)。但也有人不赞成录音,并且觉得用录音来确认采访对象话语的这件事根本就不靠谱——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嗯」又「啊」,有时还会扔掉主语和代词。 并且,录音会使自己大脑偷懒——从而走神,随后的重听也会让人落入大片琐碎信息中。

所以到底录?还是不录?笔者筛选了一个中肯的回复:录,但是作为备选项——并不能只依靠它,从而对采访本身进行限制。采访时更重要的是:同样,要大概清楚自己的想要一个怎样到故事,并对信息过滤,直走故事核心。而录音,则作为事后不确定信息的补充(不一定去听)。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要只采访你的故事主角。即使你和你的采访对象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你看到的也只是组成他们一生的千千万万个小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假装了解了他们,但是并非如此,人们往往比描写出来的更为复杂。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哈伯斯塔姆说,每次采访结束时,他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我还应该去找谁?」这样到手的观点就越多,视角就越丰富,效果越好。就算这个故事最后没有用到这些素材,它们也在无形之中让你更客观,成为你故事中看不见的「冰山」。

除了采访,还要记得观察:观察场景、观察人物,人物往往在场景中会展现出更真实的自我。正如普利策特写报道奖得主莱恩·德格雷戈里所言:
一般来说,如果做访谈,我会把时间安排在事件之前或之后, 不会让访谈打断情节。如果我的受访者有某种定例式的日程安排, 我也会随着这个定例走。我会看着那个人去做事,有些事情我本来绝对想不到去问他的。

经过观察之后的作品应该是怎样的?或许如下例子:
整个房间都是粉色的,一种浅浅的、像新开的桃花一样的粉色。这是这个15岁女孩最喜欢的颜色,她有时把嘴唇和指甲涂成这种颜色,用这种颜色装饰右脚的鞋子,或者涂抹最心爱的笔记本扉页。现在,人们只能凭借房间里不多的展品,来想象这个女孩。这些展品,包括一条绣满了小草莓的粉色围巾,一面粉色的小镜子, 和一个画着小猫的粉色水杯,被随意摆放在这间只有19平方米的纪念馆里,讲述一场短暂的生命过程。——《最具体的纪念》
好的观察应该不限于视觉,也可以打开你的五官,比如我们都熟知的这篇: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N」 ——「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这是一个关于采访伦理的问题,与你的潜在采访对象沟通时,可以告知你的采访对象你将会做什么,会有怎样的结果,你们甚至可以谈论酬劳等问题——这可以免掉之后的许多麻烦。国家图书奖得主特蕾西·基德尔是这样做的:
我试着回答他们所有问题,酬劳也几乎总是被提及,如果没有, 我则会告诉他们:「我不能为此付你钱。这必须是你出于自愿做的事」。
那时我还不怎么介意他们是否答应(我当然也希望他们同意),但知道自己可以在那个时间点就选择离开这个选题,也是件好事。我会在最开始自己还没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就把这些问题处理掉。
写作
当当当!终于到了写作环节!采访观察之后,我们需要挑选素材,“拼”出一个好的非虚构故事。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细节的选择处理(与动机有关)
引导读者入戏是写作者的义务,这时细节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初学者通常会忽略掉细节的描写,如果你写「她出了一场小事故」,读者什么也感受不到,但换成「她踏空了,一脚栽倒楼下」,读者们就全明白了。但细节并不是越多越好,也要防止堆积太多,让整篇文章显得拖沓而散漫。就像一部纪录片,如果夹杂了过多旁白的——会毁掉观众们“发现”的感觉,从而抛弃你的故事。细节太多也不行,太少也不可?到底应该怎样筛选细节呢?如下例:
如果故事是关于一位音乐老师及她对学生的教导,那么这位老师的个人生活在这里就不是那么重要。
但如果这个故事是讲她每周有六个晚上流连于酒吧的生活,那辅导学生的情节大可不必在此出现。
简而言之,只有能解释「动机」的信息才可以写入稿件,除此以外的其他东西都没有必要。准确的细节选择可以刻画出鲜活人物:
她35岁,穿着凉鞋勉强有一米六高。臀部逐渐变得像盛满粉蒸肉的平底锅。作为一个八个孩子的妈妈,她有着不寻常的温和性格。母鸡落在她手里,安静地要睡着了,这时她却操起斧头砍断了它的脖子。
四句话,描写了数量惊人的画面:这个女人的身高、年龄、体型、孩子的数量、穿什么鞋、她的家庭饮食、食物来源,甚至对他们的乡下生活做了匆忙的一瞥。至关重要的是,女人的温柔、果断和坚定都恰到好处地体现在她的行为举止当中。

冲突
好的非虚构作品,就像在讲一个笑话,你必须把叙事主线里的每一部分都精准安排好,否则笑点就会失效。在非虚构作品中,我们要想好怎么安排结构,可以是这样:
开头是人物即将要开展的一个决定性行动,再及时回溯,解释他如何走到了这一点。
通常大多数作品都有一个潜在的内核,而各色作品都是这个内核下的包装:
中心人物遇到了困难——与之斗争——克服了困难/被它击败。

往上走
好的故事是往上走的
故事第一段需要仔细打磨,它肩负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任务,但如果你在开头就把最好的材料交出去了,你就无法创造张力——读者可能在第一段段尾就停下来。因此,文章必须提供一种体验,驱动读者往下读完你的故事。如果读者不能坚持到最后,不管你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都亳无意义了。所以,怎么做呢?

冲突的设置
我们需要冲突去创造故事张力,吸引读者眼球,通常会选择先设置小的冲突,比如:
黎明即临的黑暗里,丹妮尔·赫弗恩的闹钟再一次响了。她进了卫生间,洗脸,刷牙,穿好衣服。像往常一样,她穿上那件蓝色米老鼠的套头衫。屋子里很安静。其他人都还没起床。 她每天早上重复着同样的事。自己做早餐,装好要带去学校的午餐盒,去等巴士。但这天早上有些不同。丹妮尔并不想装午餐。她想买点什么,比如布鲁克林咖啡馆的芝士比萨。昨晩,她问父母能否给她些钱。但他们拒绝了。丹妮尔下了楼。穿过客厅时,她注意到桌子尾端有些多余的零钱。 她数了数那些硬币:1.55美元。 她拿起这些钱,放进自己的钱包。背上包,离开家,在身后锁上门。
这个场景交待了状况,并且让观众好奇:「她父母会发现吗?他们会作何反应?」这是一个很小的冲突,但是足够引起读者们的兴趣读下去。在建立某种紧张感之后,我们要学会松弛有度。学会在何处加快或放慢速度便是关键:当你解释枯燥(但是重要)的背景信息时,加快速度;当行动进入关键节点的时候——放慢速度。你只有慢下来,读者才能跟你进入正在发生的世界。你需要让读者屏息不动,看到所有你想要他们看的东西。怎么做?在纸上留出更多空间。多分段。找出场景内自然的停顿(你可能会倾向于直接跳过它们,但事实上它们会帮你减慢步伐)。举个例子:
我曾经写过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其中有一场警察追逐战。警察朝逃逸车辆的轮胎开枪。
当车开始原地打转的时候,车载CD播放器传出的音乐停了。我写下了这个音乐的停顿,好拉长那个充满悬念的时刻。

结尾
结尾是什么?布鲁斯·德席尔瓦说:「结尾是你把故事主旨钉在读者记忆中并回响数天的最后一次机会」,通常来说,你应该筛选你的素材,选择有意思的部分当作结尾。 你甚至可以尝试先写结尾。
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经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
结尾往往需要需要强化文章主题,引起读者共鸣。也可以选择留白,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一个好的结尾可以是: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哥斯拉中人们在为打败怪兽欢呼时,镜头却拉到了海底——一颗怪兽的蛋。
转一个《人物》的例子:一篇写李志的稿子,需要表现出他是一个严守规则的人。结尾便用了记者在李志车上所经历的小故事:
采访结束已经是晚上8点多,李志给工作室的植物都浇了一遍水,把桌上散落的杯子收纳到水池边,锁好工作室的门,开车回家。创意园区里的路七拐八弯,绕过一幢房子后,迎面有车灯射来,他与一辆车狭路相逢。
「(这是)单行线啊大哥!」李志有些无奈地脱口而出。他轻轻踩下油门,车向前驶去——行驶在正确道路上的车无需避让,对面那辆闯上单行线的车被逼得不断倒退。这条单行线不长,开过这一段路,李志就拐出了创意园区,到达了宽阔的大马路上。
结尾用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来阐明主题:李志在单行道上逼退别人的车。这个小故事也成了文章的标题——《行驶在正确道路上的汽车无需避让》。